膽囊
1. 膽囊結石
◆ 可能成因:膽汁成分改變,或膽汁中抑制石化的功能失去平衡,或膽囊的收縮不良皆可造成
膽囊結石。
◆ 治療:反覆因膽結石產生之不適,或發生膽結石相關之併發症(如急性膽囊炎、總膽管結石
、急性胰臟炎、慢性膽囊炎),可考慮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若無上述症狀,定期追蹤即可。
◆ 追蹤:如果沒有右上腹痛等症狀,建議每半年追蹤上腹部超音波檢查。
2. 膽囊瘜肉
◆ 可能成因: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內部黏膜長出的小贅肉,大多是良性而且沒有症狀,通常都是
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極少數的惡性腫瘤初發時看起來和息肉無法區分,因此需規則追蹤息
肉的變化。
◆ 治療:一般大於一公分的息肉合併有惡性的機會升高,可與一般外科醫師討論切除膽囊。
◆ 追蹤:小於1公分之膽囊息肉可定期(每半至一年)超音波追蹤。
3. 膽囊腺肌增生症
◆ 可能成因:膽囊腺肌增生症之成因不明,可能與膽囊內高壓有關,導致膽囊上皮凹陷加深及
肌肉層增厚。在超音波上膽囊腺肌增生症可能形成類似瘜肉之突起,並有特殊之"彗星尾"像
。膽囊腺肌增生症並非腫瘤性,亦無癌化傾向,惟節段型的膽囊腺肌增生症可能有稍高機會
與膽囊癌相關。
◆ 治療:膽囊腺肌增生症並非腫瘤性組織,因此無症狀患者不需治療。少數有典型之右上腹痛
之患者,常為合併之膽囊結石所引起,可考慮膽囊切除術治療。另須注意的是節段型或局部
型之膽囊腺肌增生症在影像上無法排除腫瘤時,亦須考慮接受膽囊切除。
◆ 追蹤:定期(每半至一年)超音波追蹤。若節段型或局部型之膽囊腺肌增生症在超音波上無
法排除腫瘤時,可能需電腦斷層或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4. 膽囊膽固醇性息肉
◆ 可能成因:膽固醇性瘜肉為最常見之膽囊瘜肉,約佔65%,由膽囊上皮中膽固醇、三酸甘油
脂的異常堆積形成,並非真正腫瘤組織。膽固醇性瘜肉通常為多發性,小於1公分,無症狀,
因此常為超音波檢查中之意外發現。
◆ 治療:膽固醇性瘜肉並非腫瘤組織,亦無癌化風險,因此絕大多數、無症狀之患者不需治療。
少數案例報告反覆右上腹痛或病因不明之急性胰臟炎可能與脫落於膽囊中之膽固醇性瘜肉有關
,可考慮施行膽囊切除術。膽固醇性瘜肉目前並無有效之治療藥物。
◆ 追蹤:雖膽固醇性瘜肉非腫瘤組織,亦無癌化風險,但在超音波上無法與小型腺瘤性瘜肉或膽
囊癌區別,故仍建議每半至一年超音波追蹤。
5.慢性膽囊炎
◆ 可能成因:因長期膽囊結石引起反覆之暫時性膽囊出口阻塞,導致膽囊之低度發炎及纖維化,
而有膽囊壁增厚、膽囊擴張不全之情形。患者常有反覆之膽絞痛。
◆ 治療:慢性膽囊炎患者常有反覆之膽結石引起之膽絞痛,可考慮接受膽囊切除。兩種較為特殊
而少見之慢性膽囊炎,黃肉芽腫狀膽囊炎及陶瓷樣膽囊,皆應接受膽囊切除,因前者於影像上
與膽囊癌難以區分,後者則為膽囊癌之高危險群。
◆ 追蹤:若患者無膽結石相關之症狀,或選擇追蹤而不接受膽囊切除,建議每半至一年超音波追
蹤。若有超音波影像難以完全排除膽囊癌或為其高風險族群,可行電腦斷層或更密切追蹤之。
6. 膽囊壁增厚
◆ 可能成因:膽囊壁增厚之原因,包含膽囊之急、慢性膽囊炎,膽囊癌,膽囊肌腺瘤病,及膽囊
外之肝硬化暨腹水、急性肝炎、心衰竭、急性胰臟炎等。檢查前無充足空腹時間,膽囊呈收縮
狀態,亦可能誤判為膽囊壁增厚。
◆ 治療:需辨明原因,若為膽囊本身疾病引起,依該疾病治療準則治療或追蹤。若為膽囊外疾病
引起,則不須針對膽囊壁增厚治療、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