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之重點:
- 瞭解急性腎衰竭的發生率與盛行狀況。
- 如何診斷急性腎衰竭。
- 如何區分急性與慢性腎衰竭。
- 瞭解急性腎衰竭的分類。
- 如何鑑別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
- 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化學檢驗在急性腎衰竭的鑑別診斷上之應用。
- 如何預防產生急性腎衰竭。
- 急性腎衰竭伴隨之電解質與酸鹼異常有哪些?應如何治療。
- 急性腎衰竭的保守療法有哪些?如何做適當之選擇?
- 瞭解各種透析治療方式在急性腎衰竭的應用與副作用。
一、前言:
急性腎衰竭自從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就引起醫師的注意,當時有很多於戰壕打仗負傷的士兵,很多都引起無尿或尿毒症;另外亦有所謂“壓擊症候群(Crash syndrome)”,這些都是使腎小管細胞受傷所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因而造成急性腎衰竭。近年來由於車禍外傷層出不窮,外科手術施行頻率增加,以及各種具腎毒性之新藥品的廣泛使用。這些都是使急性腎衰竭發生率逐漸增加之原因。根據歐美國家的統計指出,在一般住院病人當中,約有5%產生急性腎衰竭,至於所有住進加護病房之病患亦約有30%產生急性腎衰竭。國內的盛行狀況,雖並不完全一樣,相信亦不遠矣。
住院病人中產生急性腎衰竭的科別,因外科疾病及創傷引起的佔50%〜60%,與內科疾病有關的佔30%〜40%,與懷孕或婦產科疾病佔5〜10%。根據國外的統計指出。截至今日,急性腎衰竭的平均死亡率約為50%,至於存活的急性腎衰竭病人,其中只有約30%可能完全復原,60%病人腎功能部分恢復,而有約10%病人無法恢復而得長時間接受透析治療。
二、急性腎衰竭的定義(診斷標準):
最精確的定義是指腎功能(即腎絲球過濾率)突然變差降低,使體內含氮廢物急遽上升,進而產生高氮血症(Azotemia)及尿毒症狀(uremic syndrome)。臨床上是以肌酸酐的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來估計腎絲球過濾率,更常用的臨床指標則是以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的上升速度來判斷,即病人之原先血清肌酸酐濃度在3.0 mg/dL 者,若每天上升0.5mg/dL以上,則診斷其急性腎衰竭;若病人基礎血中肌酸酐在3.0mg/dL 以上者,每天上升1.0mg/dL以上才診斷急性腎衰竭。必須注意的是有些非腎性因素可能影響血中肌酸酐濃度,其中包括:使用Trimethoprim,Cimetidine等藥物阻止腎小管分泌肌酸酐,以及某些實驗室方法(Jeffe’s reaction)誤將Cefoxitin,Ascorbic acid,Acetone,Alpha-methyldopa當作肌酸酐測量。另外以往曾將少尿(Oliguria)列為急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之一,目前則有些改變。因根據急性腎衰竭的不同病因,臨床上可能出現尿量減少(Oliguria),無尿(Anuria)或尿量不變,只是尿量多少與病情欲後有關,通常非少尿性急性腎衰竭(Non-oliguric acute renal failure),是指24小時尿量大於500c.c.的病例,約佔所有急性腎衰竭病例之20%左右。
有些學者認為血中含氮廢物(主要是尿素氮BUN及肌酸酐)的增加只能說是"氮血症"(Azotemia),若是事發突然,稱為急性氮血症(Acute azotemia) 。讀者閱讀本文將可發現交替應用腎前性急性腎衰竭為腎前氮血症,腎後性急性腎衰竭為腎後氮血症。
三、如何區分急性與慢性腎衰竭:
臨床上發現病人有高氮血症(尿素氮及肌酸酐)是否馬上認為病人產生急性腎衰竭?事實上高氮血症可發生在急性腎衰竭,亦可發生在慢性腎衰竭;因急性腎衰竭大部份是可恢復的,其預後與慢性腎衰竭之不能恢復有天壤之別,故其鑑別診斷(請參考表一)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若病史中確認病人以前之腎功能正常,自然容易區分其屬急性腎衰竭或慢性腎衰竭;必須注意的是若病人產生急性腎衰竭一段時間後,血中肌酸酐濃度可能不再上升,此時要藉血中肌酸酐上升區分與慢性腎衰竭以不容易。一般而言,慢性腎衰竭比較可能有貧血,尿毒骨病變症狀,低白蛋白血症以及萎縮的腎臟(超音波檢查)。其中最準確的是經由腹部超音波檢查來判斷腎臟的大小,若腎臟大小正常,除少數之疾病(如糖尿病腎病變、類澱粉症、多發性骨髓瘤症)外,大多是急性腎衰竭。
表一:急性腎衰竭和慢性腎衰竭的鑑別診斷
|
高氮血症(Azotemia) |
|
急性腎衰竭 |
慢性腎衰竭 |
病史 |
事發突然,有明顯之外來因素,例如開刀、外傷、敗血症等引起之休克;腎毒性物質如NASID,Aminoglycosides,X光對比劑等 |
潛隱性 |
發作 |
短期間內惡化腎功能 |
知道腎功能降低超過3-6個月以上 |
病程 |
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 |
逐漸惡化功能 |
實驗室數據 |
血紅素、血中白蛋白可能正常 |
貧血、高磷、低鈣、低白蛋白血症 |
超音波檢查 |
腎臟腫大或大小不變 |
腎臟萎縮 |
預後 |
大部份可恢復 |
終至尿毒症 |
四、急性腎衰竭的臨床分類:
依解剖與生理學觀點,一般將廣義之急性腎衰竭分為三大類:(一)腎前性急性腎衰竭(pre-renal acute renal failure);(二)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有些學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急性腎衰竭);(三)腎後性急性腎衰竭(post-renal acute renal failure),又稱阻塞性腎病變。簡言之,腎前性急性腎衰竭是指腎臟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導致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若能及時矯正病因,即可迅速恢復腎功能;但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若是太嚴重且持續時間太久,就可能造成腎臟缺血,進而引起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至於腎後性急性腎衰竭,主要是由於尿液外流受阻造成,大部分可經由置放尿管(Foley catheter)與外科手術矯正,進而及時恢復腎功能,當然若阻塞時間過久,也會造成腎臟永久傷害。因此以下將詳述三大類急性腎衰竭
(一)腎前性急性腎衰竭(pre-renal ARF):有些學者稱為腎前氮血症(pre-renal azotemia)
A. 腎前氮血症的定義:當病人因任何因素引起腎臟血流灌流不足(renal hypoperfusion)而造成腎絲球過濾率顯著下降時,我們就稱呼病人產生腎前氮血症或腎前性急性腎衰竭,此時病人腎臟本身的功能是正常的;
B. 引起腎前氮血症的原因: 請參考表二
表二:引起腎前氮血症的原因
機轉 |
原因 |
血管內液體容積減少 |
出血 |
消化道流失過多液體:如嚴重嘔吐、腹瀉、腸廔管或迴腸造口術 |
腎臟流失過多液體:如使用利尿劑、溶質利尿作用 |
第三空間(third space)滯留液體:如腹水、腹膜炎、大面積燒傷、腹部手術、低白蛋白血症 |
心搏出量不足 |
鬱血性心衰竭 |
急性心肌梗塞 |
急性肺栓塞、嚴重的肺心症等 |
周邊血管擴張 |
敗血症 |
抗高血壓藥物 |
麻醉 |
嚴重腎血管收縮 |
肝腎症候群(hepatorenal syndrome) |
高血鈣症 |
藥物:如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aspirin、indomethacin)Cyclosporine, amphotericin B, norepinephrine等 |
腎血管阻塞:如血栓、栓塞、外傷。 |
C. 腎前氮血症的臨床特徵及診斷指標:
我們要注意腎血液灌注不足的現象若能及早矯正,即可迅速恢復腎功能;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若是太嚴重且持續時間太久,就可能造成腎臟缺血,進而引起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因此,在臨床上腎前氮血症與因缺血引起的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最難加以區分。由於血液灌流不足,腎小管加強對尿素的重吸收、鈉離子和水的再吸收,以便維持足夠體液以增加腎臟血液灌注,因此典型的腎前氮血症病例會表現尿量減少、尿液濃縮、尿液比重與滲透壓(osmolality)增加、和尿中鈉離子排出量減少的現象。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濃度比例也會增加。故可測病人尿液和血液中鈉離子含量、血液滲透壓、尿素氮及肌酸酐等,再加以計算鈉排泄分率(FENa)即可作為區分腎前氮血症和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二者的良好鑑別診斷指標(請參考表三):其中最準確的是經由計算鈉排泄分率區分。腎前氮血症病人FENa小於1%。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病人FENa大於1%:但是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病因若是放射線對比劑腎病變、急性腎絲球腎炎、血管炎。FENa小於1%
表三:腎前氮血症和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鑑別診斷
|
腎前氮血症 |
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 |
尿液中鈉含量(mEq/L) |
小於20 |
大於40 |
血漿中尿素氮和肌酸酐比值 |
大於15 |
10左右 |
尿液和血漿中肌酸酐比值 |
大於40 |
小於20 |
尿液滲透壓(mOsm/kgH2O) |
大於500 |
小於350 |
鈉排泄分率(FENa) |
小於1% |
大於1% |
尿液比重 |
大於1.024 |
1.015左右 |
腎衰竭指數(UNa÷U/Pcr) |
小於1 |
大於1 |
D.腎前氮血症的治療:
矯正基本疾病: 如控制心衰竭、出血、敗血症、高血鈣症、水分缺竭等基本病因,必要時停用利尿劑、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等藥物。
- 如果病人有明顯出血,則需快速全血輸注。
- 補充水分的原則:如果病人有水分缺竭的臨床徵候,一般而言,可以在前1小時補充0.5~1 公升生理食鹽水量,但應注意監測臨床變化:並應注意病人的血壓、脈搏、頸靜脈壓、體重、心音及呼吸音的變化,必要時應使用血流動力監測系統,諸如中央靜脈導管監測中央靜脈壓(CVP)及肺動脈氣球導管(即一般所稱 Swan-Ganz catheter)監測肺微血管楔壓(PCWP)。
腎後性急性腎衰竭(postrenal ARF): 又稱為腎後氮血症,阻塞性腎病變
A. 腎後氮血症的原因
腎後性急性腎衰竭可繼發於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膀胱以上部位的阻塞,除非為雙側病變或一側腎臟已喪失功能,否則很少發生急性腎衰竭。膀胱以下部位的阻塞,常見者為結石、腫瘤、前列腺肥大、尿路損傷及尿路手術後等。此外,在各種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脊髓神經病變等)引起的神經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也可能造成腎後性急性腎衰竭。若考慮病人之年齡性別,最容易發生急性腎後氮血症的是老年男性,因前列腺肥大或腫瘤極易造成尿流受阻;幼童則多因先天性尿道辦膜或神經肌肉障礙導致輸尿管或腎盂擴張所引起;女性病人易因發生過骨盆腔腫瘤或接受骨盆腔放射線治療發生尿路阻塞。
B. 阻塞性腎病變的病生理學
一般尿路阻塞之後,腎臟內壓會增加,在前24小時腎功能大致不會受影響。但隨著阻塞時間延長或阻塞程度越嚴重,會造成腎小管細胞的破壞,終而導致腎血流及腎絲球過濾率下降,造成腎臟尿液濃縮功能損害及鈉流失。腎功能損害能否恢復與阻塞持續的時間有關。在動物實驗中,若能在一週內將阻塞完全解除,半數可恢復正常的腎功能。超過六週之後才解除阻塞,則腎功能均無法恢復,在阻塞解除之後會產生明顯的利尿作用(postobstructive diuresis),病人的尿量可能24小多達15升,可能之機轉包括(1)腎小管內腔壓力降低,腎絲球過濾率隨即恢復,但進端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能力卻來不及恢復,大量的鈉便帶著大量水分經尿液排出;(2)腎小管上皮細胞對抗利尿賀爾蒙(ADH)的反應尚未完全恢復,(3)腎髓質血流量增加,影響髓質高滲透狀態(medullary hypertonicity)。
C. 臨床徵候特徵及鑑別診斷
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
這是十分簡單卻很重要的步驟。通常經由病史詢問有無前列腺疾病、骨盆腔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結石等,是否病人最近的尿量變化很大,有時多尿有時卻又乏尿;是否有反復發生尿路感染且不易治療的情形,在上列情況下應馬上想到尿路阻塞的可能:理學檢查注重是否可發現漲大膀胱,協部是否可摸到腫大的腎臟等,當然細胞外液及血管內容積是否有明顯的不足也要確定。因病人可能同時出現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與尿路阻塞。
實驗室檢查:
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化學檢驗可在急性腎衰竭的鑑別診斷上給我們一些指引(請參考表四)
表四. 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化學檢驗於各種急性腎衰竭的典型發現
情況 |
試紙化學分析 |
沈澱鏡檢分析 |
尿滲透壓(mOsm/kg) |
尿鈉(mEq/L) |
FENa (%) |
腎前性 |
蛋白質(+) |
一些透明圓柱 |
>500 |
<20 |
<1 |
腎小管壞死 |
蛋白質(+~++) |
色素顆粒圓柱 |
<350 |
>40 |
>1 |
腎間質腎炎 |
蛋白質(+~++) |
白血球及白血球圓柱 嗜伊紅白血球 |
<350 |
>40 |
>1 |
急性腎絲球炎 |
蛋白尿(+~+++)血紅素 |
紅血球可能變形,紅血球圓柱 |
>500v |
<20 |
<1 |
腎後性 |
蛋白尿(~+)血紅素 |
結晶、紅血球、白血球 |
<350 |
>40 |
>1 |
放射線檢查:
當我們考慮阻塞性腎病變的可能時,簡單的一張KUB和超音波檢查很容易就可發現腫大的腎臟或輸尿管(hydronephrosis or hydroureter),經由逆行性腎盂攝影(RP)或經皮插管做前行性腎盂攝影(AP)可精準地找出阻塞部位,特別是前行性腎盂攝影的插管可同時做暫時性引流,以免阻塞過久造成腎功能的永久性破壞。如懷疑為膀胱頸或尿道阻塞,簡單的尿道插管(Foley)測量餘尿量便可鑑別診斷,同時又可暫時解決阻塞現象,這是十分簡單卻很重要的步驟,況且留置的尿管可觀察尿量變化,以作為腎功能恢復與否的指標。而腹部電腦斷層掃瞄對於腹腔後壁、骨盆腔、或腹腔內病變的診斷率極高。嚴重外傷造成膀胱破裂、尿道或兩側輸尿管斷裂也會導致無尿而引起尿路阻塞的臨床表現。
一般而言,在下列情況下應馬上想到尿路阻塞的可能:
- 病人的尿量變化很大,有時多尿有時卻又乏尿;
- 忽然發生腎機能損害而無明顯原因時
- 反復發生尿路感染且不易治療時;
D. 阻塞性腎病變之治療
如尿路阻塞已造成急性腎衰竭,應立即設法解決阻塞現象:尿道插管(Foley)可暫時解決膀胱以下部位的阻塞現象:如有腎盂擴張,可做經皮穿腎插管(PCN)做暫時性引流,如懷疑病人同時合併感染的可能,應將引流液送進一步的檢查(如細菌學):有時必須會診泌尿科醫師做膀胱鏡檢查並使一側輸尿管先行暢通,如阻塞程度極為嚴重,應儘速採取其他必要治療措施。
(三)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intrinsic ARF)
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原因,依據腎臟的四個主要結構組成可分為(一)急性或快速進行性腎絲球疾病(acute or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AGN or RPGN),(二)急性腎間質腎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AIN) ,(三)腎血管疾病(renal vascular disease)及(四)急性腎小管壞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其中急性腎小管壞死最常見,佔所有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75~80%左右。
A.引起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原因
腎絲球疾病
- 迅速進行腎絲球腎炎(RPGN):Goodpasture氏症候群、狼瘡腎炎(lupus nephritis)、和一些原發性腎絲球疾病(如免疫複合體或非免疫性物質堆積、抗腎絲球基底膜抗體等)。
- 腎炎症候群(Nephritic syndrome):細菌性心內膜炎、B型肝炎、鏈球菌等的感染等。
腎間質疾病(間質性腎炎)
- 藥物引起:NSAIDs、利尿劑、抗生素(如Rifampin、penicilline、cephalosporins等)。
- 感染:腎盂腎炎。
- 免疫疾病:全身紅斑狼瘡、腎移植的排斥反應、Sjogren氏症候群。
- 浸潤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類肉瘤病。
腎血管疾病
- 腎動脈疾病:栓塞、血栓、瀰漫性動脈粥狀硬化栓子。惡性高血壓、全身硬皮症危象(scleroderma crisis)。
- 腎靜脈阻塞:栓塞、被結紮。
- 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TTP) 各式各樣血管炎:結節多動脈炎(Polyarteritis nodosa)、Wegener氏肉芽腫病、Henoch―Schonlein氏紫斑。
腎小管疾病(急性腎小管壞死,ATN)又可分為兩大類
- 缺血性(ischemic ATN):任何腎前氮血症若是太嚴重且持續時間太久,就可能造成腎臟缺血
- 腎毒素引起(nephrotoxic ATN):以下將詳述急性腎小管壞死
B.鑑別診斷
在發現病人腎功能不良時,首先應區分是急性或慢性,在排除腎前及腎後因素之後,應依次將腎臟本身造成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排除而予以正確診斷。(請讀者參考表四及圖一)
五、急性腎小管壞死:
由於急性腎小管壞死(ATN)佔有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的75~80%左右,事實上這也是加護病房之病患會診腎臟科醫師最常見的原因。因此以下將詳述之。一般來說其特性是其腎衰竭是可逆的,經過適當的治療,病人的腎功能可以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致病原因中60%是因手術或外傷引起,尤其在各種心肺大手術後。40%發生於內科疾病(如嚴重且頑固長期心衰竭、嚴重敗血症、嚴重急性輸血反應、接受含碘的放射線攝影對比劑檢查、使用腎毒性抗生素等),1~2%則與婦產科疾病有關。
A. 急性腎小管壞死之病生理學
目前對於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病生理學瞭解,請參考圖二
B.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原因
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病因可分為二大類,第一大類是與腎前氮血症息息相關,任何腎前氮血症若是太嚴重且持續時間太久,就可能造成腎臟缺血,缺血時間的長短與腎小管壞死的發生之間有極大的相關性;另一大類則是各式各樣腎毒素(nephrotoxins)所引起,有人將腎毒素分為內生性和外生性:內生性腎毒素(endogenous nephrotoxin)指的是色素尿--肌球蛋白尿症(myoglobinuria)、血紅素尿(hemoglobinuria) :外生性腎毒素如ethylene glycol、重金屬、有機溶劑、Aminoglycosides 、cisplatinum和放射線攝影對比劑(Radiocontrast medium)則是常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原因。
以下將針對最近臨床實務上最常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腎毒素,也就是說Aminoglycosides和放射線攝影對比劑腎病變,作一些說明。
*Aminoglycosides腎病變*
個人因素―老年人、原本已有肝腎疾病、血管內液體減少、低鉀血症、和同時使用其他腎毒性物質的病人,都較易發生Aminoglycosides腎傷害。
劑量―成正比關係。
使用期間―正比關係。
給藥間隔時間―間隔時間越長越不易造成腎傷害。
使用藥物種類―腎毒性由大而小一次為gentamicin、tobramycin、amikacin、netilmicin。
Aminoglycosides腎病變病例經常引起非少尿性急性腎衰竭(nonoliguric ARF)。每天尿量可大於500c.c. 。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的上升通常從使用aminoglycosides至少五天後開始。至於為何有些病例的尿量不會減少,可能的原因為(a)腎元(nephron)受損程度不一,少數腎小球的過濾率功能受損較輕微,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則明顯受損,因此尿量並未減少。此時若因含氮代謝產物滯留而引起滲透性利尿,則會造成多尿現象。(b)所有腎元均受傷害,但腎小管重吸收水分功能的傷害較明顯。(c)腎小管濃縮功能障礙而使尿量增加。
- 使用aminoglycosides的病人中有10~25%左右,會發生腎毒性傷害。
- Aminoglycosides的腎毒性作用與多種因素有關:
- Aminoglycosides腎病變的特色:
*放射線攝影對比劑腎病變*
- 放射線攝影對比劑對正常人很少有腎毒性作用,但在原本已有腎臟病者(尤其是糖尿病腎病變)、心衰竭或其他如血管內液體減少、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腎小管壞死發生率高達10~40%之間,與病人的血清肌酸酐濃度成正比關係。
- 放射線攝影對比劑腎病變的特色, 是其所引起的ATN患者鈉排泄分率(FENa)低。
- 血清肌酸酐的上升通常從使用對比劑後1天開始,大約1~6天左右的少尿期,血清肌酸酐的上升約持續4~10天,病人的腎功能可以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但是原本已有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腎病變病患常無法完全恢復。
C. 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臨床病程
一般來說,腎臟缺血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較為嚴重,病程較長,也較易出現少尿症;腎毒素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常是非少尿症急性腎衰竭(Non-oliguric acute renal failure),每天尿量尚可大於500c.c.,其腎臟功能障礙主要在腎小球的過濾率降低和濃縮能力變差。
非少尿症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病患,每日尿量可在500~1500ml之間,可經由腎臟排泄更多的含氮廢物、水分和電解質,故血液生化學變化較小,臨床上發生如消化道出血、敗血症、神經障礙等併發症的機率也較低;臨床實務上非少尿症急性腎小管壞死的病患病況常較輕、住院天數較短、較少需要做透析治療,其存活率較高。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非少尿症急性腎小管壞死病患其腎小管所受的損傷較小
以下將針對少尿症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臨床病程作一些說明。一般可分為三期:
a. 通常發生在最初幾天內,持續時間從數小時至40天不等,一般平均在7~14天左右,若是超過四週,應重新考慮診斷急性腎小管壞死的正確性。此期間每日平均尿量少於150ml,且以起初數日最少,但急性腎小管壞死不常引起無尿症。若是無尿,應考慮診斷雙側腎皮質壞死,雙側腎動脈靜脈阻塞,雙側尿路阻塞等。
b. 少尿期最重要的三個併發症為體液負荷過量、高血鉀及感染。當然呼吸道併發症也蠻常見的;
c. 由於尿液中含氮廢物排泄減少,於是出現氮血症且其程度依體內蛋白質異化代謝速率而定,若病人無發燒或大量組織創傷等狀況,其血中尿素氮和血清肌酸酐濃度平均每日分別升高10~20mg/dl和0.5~1.5mg/dl,但若病人有發燒、敗血症、或大量組織創傷時,BUN和Creatinine每日可能分別升高30~100mg/dl和2mg/dl以上。若體內大量水分或鹽分無法排出,則可能引起周邊組織水腫、肺水腫、低鈉血症或甚至腦水腫。即使未補充鉀,此時仍可因組織分解釋出大量鉀和腎臟鉀排泄減少而出現高鉀血症(平均每日增加0.3~0.5mEq)。
d. 代謝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的酸(50~100mEq/day)而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另外也可能發生低鈣血症、低白蛋白血症、高磷酸血症、高鎂血症以及高尿酸血症。
e. 消化系統症狀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且口腔或胃腸黏膜會潰瘍甚或出血。由於澱粉(amylase)的排泄減少,即使在未發生胰臟炎的情況下,血清澱粉濃度仍有升高現象(但通常不高於正常上限值的二倍)。
f. 血液方面異常:抑制紅血球的生成、溶血、血液稀釋、出血等,而由於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因子減少和微血管功能受損,將會使傷口的癒合延遲。
g. 心律不整和心衰竭通常也會出現,乃因電解質不平衡或體液負荷過量所致;
h. 神經與精神方面的徵候為嗜睡、意識混亂、昏迷、激躁不安、肌肉抽搐及行為怪異等,但大部分在透析後便會改善。
i. 另一個相當常見的併發症是感染,大約30~70%的急性腎小管壞死病人會發生感染,而菌血症與敗血症的發生率在10~25%左右。這也是急性腎小管壞死患者罹病率和死亡率最主要的原因,感染途徑多為細菌經傷口或泌尿道進入血液循環中,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導管,也常是感染來源之一。
利尿期通常1週左右,有時持續時間達3週。一旦尿量逐漸增加,就是開始恢復的徵兆,血中尿素氮和血清肌氨酸酐值均未能大幅下降。此時期尿量增加,應注意水分喪失過多和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病人可能產生低鈉血症、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
腎功能在利尿期的頭二週內大幅回升,但將持續一年以上才能恢復正常。一般來說,老年人恢復較慢。
- 少尿期
- 利尿期
- 恢復期
D.急性腎小管壞死的治療
治療原則如下:
對於每一急性腎衰竭患者均應先考慮其是否有其他腎病變:腎前氮血症、泌尿道阻塞、或急性腎絲球病變、腎血管病變、急性腎間質病變所引起,不可將所有急性腎衰竭當作急性腎小管壞死,務必去除可能造成腎功能可逆性惡化的原因,並給予個別的對症治療。
a. 仔細計算輸入與輸出量以作為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依據:若能處理得宜,體重應每日減輕0.2~0.3公斤,但若體重減輕超過0.5kg/day,表示異化作用過速或或水分喪失過多,如體重減輕不明顯或甚至增加,即表示水分或鹽分補充過量。
b. 供應適當的熱量與營養:為盡量減少異化作用,每天至少應攝食100公克糖類,若醣類供應量不足,人體會分解蛋白質當作熱量來源。而靜脈高營養注入葡萄糖或胺基酸,則可改善急性腎衰竭的異化作用,研究顯示,腎衰竭患者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攝取量最好維持在 2 : 1 ~ 4 : 1,較易達到正氮平衡及增加體重。
c. 每日一系列的理學檢查:應注意監測臨床變化,並特別注意病人的血壓、脈搏、頸靜脈壓、體重、心音及呼吸音的變化,包括記錄輸出入量、傷口與針孔之細菌培養。一旦發現有高血壓、水腫等血容積增加徵候、或發現疑似感染現象,即需立即治療。
d. 每日系列的血液檢查:應用流程圖表逐日記錄以比較電解質、血糖、血脂、以及血酸鹼度等的變化,如有異常應即治療。
e. 調整藥物治療劑量:急性腎衰竭時的藥物代謝與排泄均受到影響,因此需調整所有的藥物種類及劑量。
f. 預防性藥物:給予不含鎂的制酸劑,以防止壓力性胃炎的發生,也可給予Cimetidine、Ranitidine來減低胃腸道出血的可能性,唯必須減低劑量。
請參考表五,在下列情況下應考慮做透析治療:
表:重症病房開始透析治療之參考標準
高血鉀症併心電圖高鉀變化 |
頑固性肺水腫,經利尿劑無效 |
重度代謝性酸血症(PH<7.1) |
尿毒症心包膜炎 |
尿毒性腦病變 |
高氮血症併出血傾向 |
重度代謝性鹼中毒* |
體溫過低症 |
可透析的毒物 |
高血鈣症併重度腎功能不全或體液負荷過多 |
至於各種透析方式的優缺點比較,請參考表六
表六:各種透析方式的優缺點比較
選擇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間歇式血液透析 |
尿毒素清除率高
可有效清除毒物
可快速清除危險之高血鉀症
不需有血管通路
|
血流動力學變化大
必須有血管通路
血中生化值間歇變動
清除率較差,不適高代謝病人
|
腹腔透析 |
較不影響血壓
不需使用肝素
|
若腹腔沾黏,脫水效果差
不適合COPD病人
有腹腔內感染危險
|
連續性腎代替療法 |
較不影響血壓
營養及藥物給予不受限制
|
必須使用肝素(連續性抗擬劑)
成本昂貴
需中央靜脈插管
|
- 正確診斷
- 保守療法
- 透析治療
六.急性腎衰竭的的鑑別診斷(請參考圖三):
對於急性氮血症的病人要立刻探討是否有非腎性因素存在而導致血中尿素氮和肌酸酐濃度上升,去除這個可能性之後,接著要區別急性腎衰竭的原因到底是腎前性,腎後性或腎實質性疾病所造成。
進行病因的鑑別診斷時,必須經過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的理學檢查,腎臟影像學檢查,尿液常規檢查及必要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學檢查等。病史詢問必須包括所有的過去病史,目前是否還有特定疾病存在,如肝硬化、缺血性心臟病、腎血管疾病等,最近使用服藥的情形,是否曾服用腎毒性抗生素、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aspirin、indomethacin)、Cyclosporine,,最近是否接受放射線對比劑攝影檢查,最近是否有嚴重腹瀉,嚴重嘔吐、脫水,影響血壓變化病史,是否有感染及是否有創傷,大手術…等。理學檢查要配合病人主訴的特定症狀,尋找特定病徵,以便找出有利於特定疾病診斷的線索。腎前性疾病的理學檢查特別在評估細胞外液及血管內容積(ECF volume)是否有明顯的不足。腎後性疾病的診斷除了靠病史及理學檢查之外,還要利用尿道插管(Foley Catheter)及影像學檢查(例如:腎臟超音波、逆行性腎盂攝影或經皮插管做前行性腎盂攝影)來幫忙確定診斷。影像學診斷除可以觀察腎臟大小幫忙區別是典型的急性腎衰竭或是慢性腎衰竭之外,還可觀察是否有尿路阻塞的跡象。利用尿液化學檢驗及血液的分析來幫忙作鑑別診斷,腎後性急性腎衰竭早期的變化與腎前性者較類似,晚期的變化則與腎實質性腎衰竭較相似。雖然大部分腎前性及腎實質性腎衰竭能藉這種分析做區別,事實上,還是有許多病例出現分析重疊的現象。至於腎實質性疾病也得靠病史,理學檢查,血液及尿液分析,免疫學檢查,腎臟穿刺病理檢查,核醫檢查或血管攝影來確定疾病基本病因。
急性腎衰竭的病人做腎臟切片檢查之適應症,吾人的建議如下:
- 找不到明顯的病因之急性腎衰竭。
- 病人有腎臟以外的臨床表現有系統性疾病的病史。
- 持續的血尿或尿液紅血球圓柱併嚴重的腎衰竭,臨床強烈懷疑迅速進行腎絲球腎炎(RPGN)。
- 少尿期超過3-4週。不像急性腎小管壞死的臨床病程。
- 持續無尿,檢查後已經排除阻塞性腎病變之可能。
七、急性腎衰竭的預後(請參考圖四):
決定急性腎衰竭預後的主要因素為腎衰竭的嚴重度及時間,其他如病人年齡、造成原因及同時合併的疾病等。造成死亡之原因依序為敗血症、心肺衰竭、腸胃大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等。若造成急性腎衰竭的原因(例如:缺血或腎毒素)能去除且不再有重覆的傷害,則通常腎臟細胞由開始透析到腎功能恢復約需14天,慢慢達到穩定狀態是在最後一次透析後約14-16週時。只有約5%的病人需繼續依賴長期透析。
八、結論:
急性腎衰竭依病理機轉分為三大類:
A.腎前氮血症(pre-renal Azotemia):BUN/Cr比值大於15,常見原因包括體液缺乏、上消化道出血、心衰竭及使用四環素及類固醇,可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排除,必要時測FENa
B.腎後因素:又稱「阻塞性腎病變」,原因包括泌尿道腫瘤、結石,男性之攝護性肥大及腫瘤,女性之子宮頸癌壓迫,只要做個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插導尿管Foley就可排除。
C.腎實質病變:這是真正的急性腎衰竭,依據腎本身之構造可區分為:
以上三大類之鑑別診斷通常可用插導尿管(On Foley)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排除阻塞性腎病變,以體液容積狀態看是否有腎前因素,必要時測量Urine Na及FENa來區分。至於腎實質病變,必須參照病史、理學檢查及CBC、CK、Ca2+、尿液常規檢驗、ANCA等實驗室檢查,最後得作腎臟切片檢查作確定。一般而言,懷疑ATN時,會先觀察2-3週,看腎功能是否恢復。
- 腎絲球病變(AGN, RPGN):常有血尿或尿液紅血球圓柱。
- 腎小管病變(ATN):常因ischemia或Nephrotoxin引起。
- 腎間質病變(AIN):常因antibiotics, NSAID引起。
- 腎血管病變:可能是血管阻塞引起或血管炎。
九、參考文獻:
- Ahya SN and Coyne DW: Acute renal failure. In: Ahya SN et al., eds.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 30th ed, 2001; pp258-263.
- Lake EW and Humes HD : Acute renal failure including cortical necrosis. In: Massry SG, Glassock RJ, eds. Massry & Glassock’s Textbook of Nephrology 4th ed, 2001; pp984-1003.
- Hope RA et al: Acute renal failur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 Hope RA et al. eds. 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medicine, 4th ed, 1997; pp384-387.
- Shusterman N et al:Risk factor and outcome of hospital acquired acute renal failure. Am J Med 1987;83:65-100
- Muther RS et al: Acute renal failure In: Muther RS et al eds. Manual of Nephrology 1st ed.1990;pp53-88.
- Epsinel PD 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Clin Neph. 1980;13: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