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的治療,可分成ST上升型心肌梗塞和非ST上升型亞急性冠心症。有關ST上升型心肌梗塞的治療,在本書的另外章節已有報導,本文著重於非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的治療。在2010-2011年有多篇有關急性冠心症之最新報告,本文主要是根據美國心臟學院/美國心臟學會指引(ACC/AHA guideline)、歐洲心臟學會指引(ESC guideline)[1-3]、國內之本土經驗及健保規範做一綜論。
I.急性冠心症之初始一般性處置:
到急診室之初始處置包括ECG之連續監測,靜脈管路之建立,考慮”MONA”之初始治療,即morphine、oxygen、nitroglycerine、aspirin等藥物,這一部分在前面章節已有敘述,這裡便不重複。
II.侵入性治療或保守治療之選擇:
非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包括不穩定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UA)及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raction, NSTEMI)。血中生物標記(biomarker)是否正常則為區分這兩種病症之依據,血中生物標誌上升為NSTEMI,未上升則屬UA。和ST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不同的是,急性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形成的白色血栓,進而產生心肌缺血及心肌壞死。所以初期的治療以抗血小板、抗凝血藥物,及抗心肌缺氧藥物治療為主。Troponin增加代表有心肌之壞死,不過很多非急性冠心症病患(譬如心肌發炎、心臟衰竭或肺栓塞等)也會有Troponin之上升,在鑑別診斷上要加以注意。血中Troponin上升代表重要心臟事件之危險性增加,這類病患使用侵入性治療將可能會對病患有好處。此外,如果病患在適當的藥物治療下仍有持續性心肌缺氧,心衰竭,或心室頻脈等症狀,目前之共識建議儘早進行心導管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此治療策略即為「選擇性侵入性治療策略」(Class I/B)[註1]。雖然有些零星的證據指出早期侵入性治療策略比選擇性侵入性治療策略更可嘉惠於非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患者。但近來發表的ICTUS試驗對1200位病患隨機分為早期侵入性或選擇侵入性治療策略(early invasive or selective invasive strategy),追蹤5年之結果,發現兩種治療策略在減少自發性心肌梗塞和死亡率上並無差異[4]。有關侵入或保守治療之選擇一般是以病人之生物標記是否上升或有臨床上不穩定之徵象為依據,詳細內容可參考表一[3]。
[註1]:
美國心臟醫學會將建議(Recommendation)等級分為三大類,Class I指這種處置大家都同意,而且是有益或有效用的;Class IIa:雖然意見有些分歧,但其效果/好處較大;Class IIb:按權重來看,雖然有部分文章認為有效,但其功效尚未完全確定;Class III:證據顯示這種處置無效,甚至對某些病人反而有害。證據等級(Level of evidence,LOE)分為ABC等三級;隨機控制組研究(RCT)或對RCT之meta-analysis屬於A,如沒有控制組為C,這二者之間為B(譬如回溯性研究)。
III. 藥物治療:
甲. 抗血小板劑與非類固醇之抗發炎藥物(NSAID):
Aspirin可迅速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有效抑制血栓素(thromboxane) A2的形成,以達到防止血小板凝集之作用。許多研究已證實對急性冠心症病患儘早給予Aspirin可減低死亡率,因此,除非病人有過敏或胃腸出血,應儘早給予Aspirin並且應終身服用(Class Ι/A)。Aspirin建議劑量為160~325mg[本院aspirin為100 mg,約2-3粒],應嚼碎後再吞下,其作用比直接吞下錠劑要來得迅速。當患者因嘔吐無法進食或有腸胃疾病時,也可以採用肛門塞劑300mg。至於非類固醇抗發炎反應藥物(NSAID)則不連續使用。
這類藥物包括ticlopidine和clopidogrel。它可抑制血小板的ADP受器,而防止血小板凝集。最近發表的CURE臨床試驗[CURE (Clopidogrel in Unstable Angina to Prevent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Study]顯示,以clopidogrel治療非ST上升型之急性冠心症病人,可減少病患死亡、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率。Clopidogrel的副作用比Ticlopidine少,尤其是較少發生白血球數目降低或血小板數目降低的副作用。
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NSTEMI),文獻中曾使用三種不同的clopidogrel負荷劑量--300,600, 900m g。發現負荷(loading)劑量大於 300m g有比較好的抗血小板效用,且不會增加出血機率[5]。另一試驗則發現在非ST上升型冠心症患者,在接受經皮冠血管治療至少12小時之前,給予clopidogrel 600m g負荷劑量,不只有較佳的抗血小板效果,也可顯著降低一個月的臨床併發症[6]。對採用侵入性治療策略之病人,目前建議除aspirin外clopidogrel 300m g負荷劑量應該在接受PCI治療前至少6小時前給藥,才會有明顯的臨床療效。雖然有些報告指出接受clopidogrel 300m g 以上之負荷劑量有更好的效果,但其出血比例也高於 300m g,是否給予 300m g以上的負荷劑量,則尚需要進一步的大型臨床試驗加以證明。對非ST上升型冠心症患者,如對aspirin過敏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者,可先給予clopidogrel 300m g之loading dose,再給每天 75m g之維持量最好給予一年,(Class I/B)[但目前健保只同意給9個月]。對有腸胃道出血或消化性潰瘍病史者,應給予降低胃出血之保護藥物,如proton-pump inhibitor (PPI,但不包括omeprazole)(Class I/B),兩藥分開服用較安全譬如PPI早餐前而clopidogrel睡前服用。
另兩種新藥Prasugrel及Ticagrelor由於本院尚無這些新藥,暫不介紹之。
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受器(receptor)負責與血中纖維蛋白原連結,形成網狀凝集的血小板血栓。此為血小板凝集反應的最後一個步驟。GpIIb/IIIa受器抑制劑( receptor blockers)具有最強的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許多大型的臨床試驗都顯示,無ST段上升的急性冠狀症病人,靜脈注射GpIIb/IIIa受器抑制劑可明顯的降低死亡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而且進一步分析顯示,靜脈注射GpIIb/IIIa 受器抑制劑,對於前述ST段上升的高危險族群,尤其是血中troponins升高者,具有非常明顯的減少死亡與心肌梗塞的效果。而對於血中troponins正常的病人,防止死亡與心肌梗塞的效果並不明顯。對非ST上升型冠心症決定用保守治療之患者,並不建議使用之。
對於接受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置放術的病人,術前注射GpIIb/IIIa 受器抑制劑,可明顯地減少手術後死亡、心肌梗塞和胸痛再發等合併症的發生率。對非ST上升型急性冠心症病患,若持續有心肌缺血現象、高危險族群、或是計畫進行PCI治療,Glycoprotein IIb/IIIa的治療則明確訂為Class I建議。不過Glycoprotein IIb/IIIa受器抑制劑對冠心症有效果是在「保守治療/侵入性治療研究」以前的經驗,所以,選擇性使用這類藥物或與Clopidogrel合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至於是否常規使用之?目前有兩個大型研究[7,8],並不支持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常規使用這類藥物。
如一開始決定使用侵入性治療策略,如病人出血之危險性較低時,在給予aspirin、抗凝血劑、clopidogrel外,可同時給予Gp IIb / IIa inhibitor (Class IIa/B)。目前常用之Tirofiban (aggrastat)通常以靜注48小時方式投藥,其使用劑量為先以0.4μg/kg/min劑量靜脈滴注30分鐘,再以0.1μg/kg/min靜脈滴注48小時(Class IIb/B)。
另兩種藥Eptifibitide(Integrilin)及Abciximab(ReoPro)在台灣比較少用,這裡暫不介紹。
- Aspirin及NSAID類
- Thienopyridine類藥物(為第二代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 Glycoprotein IIb/IIIa受器抑制劑(為第三代抗血小板凝集藥物)
乙、抗凝血劑:
可阻止或減少血栓形成的藥物稱為抗凝血劑,這類藥物包括直接抗凝血酵素藥物如hirudin,或間接抗凝血酵素藥物如heparin或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等。傳統未分類heparin主要是抑制凝血因子IIa(anti IIa或antithrombin activity)。低分子量肝素除了抑制凝血因子IIa,也具有強烈抑制凝血因子Xa的作用。
肝素是凝血素(thrombin)的間接抑制劑,它常和aspirin或其他抗血小板劑共用來治療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Class I/B),肝素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A)傳統之未分類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未分類肝素在使用上有一些缺點:(1)抗凝血作用因人而異,對不同之病患無法預估抗凝血的效果,(2)需經常監測凝血時間(aPTT),(3)須以靜脈注射方式進行,(4)須注意是否造成血小板減少。未分類肝素較便宜,故仍為常用之藥物,其起始劑量為60U/kg靜脈滴注(以不超過4,000U為限),維持劑量12U/kg/hr靜脈滴注(以不超過1,000U/hr為限),需監測維持aPTT在50~70秒或在aPPT為控制組之1.5-2.5倍。使用UFH應使用至少48小時,或用到轉出ICU,或最長用到8天為止(Class I/A)。病人如要接受手術,如曾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手術前12-24小時,應停掉低分子量肝素而改用傳統heparin (Class I/B)。
(B)低分子量肝素(LMWH)
有超過11個以上的研究提到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比傳統未分類肝素有一樣甚至更好的癒後(包括死亡、心肌梗塞、多次心絞痛之發生或再灌流手術),而且有較少的出血副作用。台灣地區常用的劑型為Enoxaparin 1 m g/kg( 60m g/ amp)每日2次,皮下注射,最長可用到8天。
另一種factor Xa抑制劑-Fordaparinux亦有相同優點,但國內的經驗不多。
- 肝素(Heparins):
- Bivalivudim:目前對此藥使用在急性冠狀症之報告不多。
丙、抗心肌缺氧藥物
這類藥物可藉減低心跳,降血壓,或減少心臟收縮力等方式,以減少心肌缺氧。包括乙型-阻斷劑、硝酸鹽類、鈣離子阻斷劑及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茲分別介紹如下:
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目前之ACC/AHA治療準則建議在住院24小時內便應給予乙型阻斷劑之口服藥劑(Class I建議)。靜脈注射乙型阻斷劑則不建議常規使用。學理上它可減少心肌缺血、減少梗塞面積、減少心肌破裂及改善死亡率,以及減少心肌梗塞後發生心室纖維顫動之機率。對於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有高血壓及心律過快的患者,靜脈注射乙型阻斷劑則屬Class IIa之建議。
使用的禁忌症包括以下幾點:左心衰竭、肺水腫、心跳過慢(小於每分鐘60下)、血壓過低(收縮壓小於 100m mHg)、周邊循環灌流不足、2°及3°房室傳導阻斷、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氣喘)等。
由於硝酸鹽類藥品可擴張心臟冠狀動脈、週邊動靜脈,解除缺血性胸痛。對缺血性胸痛患者可先投予最多三次的舌下硝化甘油含片(NTG),每次間隔3~5分鐘,直到胸痛解除或血壓開始下降,亦可由靜脈注射投予。不過對下壁心肌梗塞合併右心梗塞之患者,需十分小心使用。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所有急性冠心症患者都應常規使用硝化甘油。
當β-blockers有使用禁忌時再考慮鈣離子阻斷劑作為替代治療。
許多研究顯示,在急性心肌梗塞症狀發生的24小時內,使用ACEI或ARB可改善心肌梗塞患者之死亡率(Class IIa),不過,在症狀發生24小時內,不要靜脈注射投予,可能會發生低血壓之情況(Class III, LOE C),但是否在急診室或住院前給予ACEI或ARB呢?這一點之相關證據仍不足。(Class IIb, LOE C)
- 乙型阻斷劑:
- 硝酸鹽類
- 鈣離子阻斷劑:
- 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血管收縮素接收器阻斷劑(ARB):
丁、HMG-CoA還原酶抑制劑(Statins類):
Statins類藥物除可降低膽固醇外,也曾報告有抗發炎、抗氧化、増加血流量等作用。在急診室是否應給予Statins之報告尚不多,不過在病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時早期給予Statins治療則屬Class I, LOE C之建議。而病患過去曾使用Statins則應繼續使用之。
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應在症狀發生起之24小時內給予Statins治療,目標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濃度降到 70m g/dL以下,而在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之前給予Statins也可減少手術期間之併發症。
戊、血栓溶解劑:
雖然對急性冠心症病患心電圖出現ST段上升者,以血栓溶解劑,如streptokinase或r-tPA等治療,可明顯地增加病患的存活率。但對於心電圖出現ST段下降的病人,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反而增加病患的死亡率(死亡率:血栓溶解組:對照組=15.2﹪vs 13.8﹪) [1]。因此,針對非ST上升的急性冠心症病患,即使是高危險族群(見表二),也不建議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
IV、結論:
由於醫學之進步,急性冠心症之死亡及傷害已大為減少。對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NSTEMI)或不穩定心絞痛(UA)之治療,臨床醫師應先做危險評估,並做適當之監測與治療,NSTEMI/UA由於病理變化與STEMI不同,在處置上也稍有不同,血栓溶解劑(thrombolytic agent)對NSTEMI/UA病患一般是不建議使用,在治療上可先使用抗血小板劑、抗血栓治療、及抗心肌缺氧藥物,如藥物治療後心絞痛仍然無法控制,Troponin上升、或出現臨床不穩定徵象時,可執行介入治療策略。由熟練的醫療團隊來處理這類病人,將可增加存活率。
V、參考文獻:
- 2011ACCF/AHA Focused Updat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 Am Coll Cardiol. 2011;57:1920–59.
- Hamm CW, Bassand JP, Agewall S, 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1) [http://eurheartj.oxfordjournals.org.ezproxy.lib.kmu.edu.tw:2048/content/early/ 2011/09/21 /eurheartj.ehr236]
- 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at el.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0;122:S640-S656.
- Damman P, Hirsch A, Windhausen F, Tijssen JG, de Winter RJ; ICTUS Investigators. 5-year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ICTUS (Invasive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Unstable coronary Syndromes) tri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n early invasive versus selective invasiv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Am Coll Cardiol. 2010;55(9):858-864.
- Montalescot G, Sideris G, Meuleman C, at e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high clopidogrel loading doses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ALBION (Assessment of the Best Loading Dose of Clopidogrel to Blunt Platelet Activation, Inflammation and Ongoing Necrosis)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2006;48(5):931-8.
- Cuisset T, Frere C, Quilici J, Benefit of a 600-mg loading dose of clopidogrel on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ing. J Am Coll Cardiol. 2006;48(7):1339-45.
- Stone GW, Ware JH, Bertrand ME, Lincoff AM, Moses JW, Ohman EM, White HD, Feit F, Colombo A, McLaurin BT, Cox DA, Manoukian SV, Fahy M, Clayton TC, Mehran R, Pocock SJ. Antithrombotic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undergoing early invasive management: one-year results from the ACUITY trial. JAMA. 2007;298(21):2497-2506.
- Giugliano RP, White JA, Bode C, Armstrong PW, Montalescot G, Lewis BS, van 't Hof A, Berdan LG, Lee KL, Strony JT, Hildemann S, Veltri E, Van de Werf F, Braunwald E, Harrington RA, Califf RM, Newby LK. Early versus delayed, provisional eptifibatide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09 ;360:2176-2190.
表一、侵入或保守治療之選擇
治療策略 |
病患特性 |
侵入式治療 |
即使已用藥物治療再稍微活動或休息時仍產生多次心臟缺血或心絞痛。 |
心臟標記(troponin) |
有新的心電圖ST波下降。 |
有心臟衰竭之症狀或徵象,或二尖辦閉鎖不全程度嚴重。 |
非侵入性檢查發現有高危險性發現。 |
血行力學不穩。 |
在六個月內曾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 |
過去曾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
TIMI score 或GRACE score之分數較高。 |
在心室功能異常(LVEF<40%)。 |
腎功能不全(eGFR< 60 m l/min/ 1.73M2 ) |
保守治療 |
TIMI score 或GRACE score之分數低。 |
醫師或病人認為他不是高危險性。 |
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1年ESC guideline 建議。取材自文獻[1,2]
※TIMI Score(分為0-7分)可見表二,GRACE score(分為0-258分)較複雜,雖然歐洲心臟學會之指引有建議使用之,但個人覺得已有表一來幫助決策,便不擬仔細介紹之。
表二. TIMI 評分
TIMI評分(0-7) |
分數 |
年齡≧65歲 |
1 |
≧3個以上之冠狀動脈心臟病(CAD)危險因子 |
1 |
過去7天有使用過ASA |
1 |
曾有CAD病史(狹窄≧50%) |
1 |
過去24小時在休息時曾有>2次以上之心絞痛 |
1 |
心電圖ST段上升≧ 0.5 mm |
1 |
心肌酵素(cardiac marker)上升 |
1 |
註:TIMI評分≧3分為高危險病人
表三.急性冠心症處置之要點核對(Checklist)
( )1.鼻管氧氣(如氧飽和度<90%,可給4 -8 L /min)。 |
( )2.Nitrate,如有胸悶或胸痛,可由舌下或靜脈滴注給藥(病人如為心下壁心肌梗塞或SBP<90 mmHg,則要避免或小心使用)。 |
( )3.Morphine,如厲害胸痛(3-5 mg靜脈或皮下注射)。 |
( )4.Aspirin:先咬碎口服150-300 mg,之後每天給予75-100 mg。 |
( )5.Clopidogrel:75 mg/day,最好使用到12個月(健保限制為9個月)。最好在PCI六小時之前給予300mg之loading dose. |
( )6.抗凝血劑:(a)heparin (UFH) 60-70 IU/kg(最多給到5000IU),之後12-15 IU/kg/hr,以維持aPTT為控制組之1.5-2.5倍;或(b)每天兩次皮下注射enoxaparin (1mg/kg)。 |
( )7.Beta-blocker:如有高血壓或心跳快而沒有心臟衰竭時可考慮。 |
( )8.Statin:給予statin 使病患之LDL-C<70 mg/dL為目標。 |
( )9.ACEI or ARB:如有血壓高且左心室功能異常者。 |
( )10.Aldosterone拮抗劑(如aldactone),當LVEF<35%,且有糖尿病或心臟衰竭時可用之。注意腎功能及血鉀變化。 |
( )11.GpIIb/IIIa抑制劑:只有做PCI時才用,通常使用48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