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腦袋裡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血管瘤

Print

    腦動脈血管瘤 簡介

    顱內動脈瘤與一般所謂的顱內腫瘤不同,它並不是細胞突變導致不斷生長的腫瘤,而是因動脈管壁缺損,造成血管管壁不當地向外膨出所致。正常的動脈血管管壁是由最內層的內皮、彈性內膜、環狀平滑肌層、和最外層的外膜所組成。當彈性內膜和環狀平滑肌層受外力影響而有缺損時,血管的管壁便會如囊狀般地向外膨出,導致動脈瘤的形成。

    發生率及病因:顱內動脈瘤多發生於四十至七十歲的人,約佔總發生率的 80% 。五十歲以上的女性發生率較男性略高。動脈瘤的致病因素有: 1 、先天因素(胚胎發育時,動脈血管的平滑肌層有缺損。), 2 、動脈硬化, 3 、高血壓, 4 、血栓, 5 、感染, 6 、外傷等。大部份的顱內動脈瘤多發生在內頸動脈系統,約佔 85 ~ 95% ,其中前大腦交通動脈佔 30% 、後交通動脈佔 25% 、中大腦動脈佔 20% 。至於椎骨-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的發生僅佔 5 ~ 15% 。

    臨床症狀:顱內動脈瘤未破裂時,較不易被發現。最常見的顯現方式是自發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有時會合併有腦內出血、腦室出血、或硬膜下腔出血。其他產生的症狀有:巨大動脈瘤引起的質塊壓迫效應,顱神經病變(如:動眼神經麻痺,視野缺損,顏面疼痛等。),腦梗塞或暫時性缺血,癲癇,和頭痛等。少數幸運的病患是在接受顱內血管攝影或影像檢查時,偶然被發現的。

    顱內動脈瘤破裂時,流到血管外的血液,其中有許多成份可促使血管管壁收縮以降低和阻止大量的出血,這種血管收縮在三到十四天時最厲害,過後便逐漸解除。這種生物保護機制如果發揮的適當,患者常得以沒有嚴重後遺症的存活。有時,血管收縮過度,還會造成腦缺血或梗塞,形成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當血管收縮的情形逐漸解除時,患者又再度面臨動脈瘤破裂的威脅。此時,血管收縮的保護機制遠遜於前次出血,故而極易形成顱內大量出血並危及患者性命。臨床上,患者的症狀可從沒有症狀、頭痛、後頸僵直、意識不清、昏迷、到死亡,均有可能。原則上,昏迷指數低的患者,其預後較差。

    診斷:顱內動脈瘤出血,電腦斷層檢查較快速和精確,必要時可輔以磁振造影或腰椎穿刺檢查。至於,顱內動脈瘤的確定診斷,完全要靠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現今,本院採用先進的三度空間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它的優點是簡單、快速、易學、隨時可做、三度空間影像、血管與顱骨的關係清楚、和準確率高等。

    預後:統計上,顱內動脈瘤在一年內發生再破裂出血的機率為 60 ~ 80% ,而再出血患者的死亡率也在 60 ~ 80% 。換言之,顱內動脈瘤一旦現蹤,不予夾除是很危險的事。此外,血管過度收縮亦會危及患者生命。故而,本科目前採用早期開顱和夾除動脈瘤的手術,此舉可立即免除動脈瘤的再破裂出血,同時可儘早治療血管收縮,避免過度收縮引發的腦缺血和腦梗塞。另外,腦出血所引起的急性水腦症,亦可在手術時一併解決,可謂好處多多。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的搭配下,可儘早施行手術,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同時,也減少了患者的後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