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重症加護醫療的利器 --- 顱內壓監測器
作者:劉斯顥
前言:
『顱內壓』俗稱腦壓,顧名思義就是指頭顱腔內的壓力。頭部的重症常引起腦壓上升,顱內壓力上升後,身體的血流擠不進腦袋,腦組織很快就會因缺血而受傷死亡。腦組織甚至會因壓力上升而位移脫疝,壓迫腦幹造成腦死。想要提早發現異常,避免腦部產生無法挽救的傷害,最好連續直接監測顱內壓與腦灌流壓。過去觀測腦部壓力及血流變化只能靠電腦斷層 (CT)掃描,但電腦斷層不能24小時連續掃描,因此病患在第一時間的變化難以掌握。顱內壓監測器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在病人病情惡化前偵測出腦壓的變化,及時處置。
臨床上可能需要使用顱內監測器的疾病:
頭部外傷:腦外傷是最常使用顱內壓監測器的疾病。治療嚴重頭部外傷的重點在於『減少二度腦傷害、將含氧的血液擠入腫脹的腦中』,美國外科醫學會嚴重頭部外傷指導原則指出:病患昏迷指數小於九分,電腦斷層顯示異常,就應放置顱內壓監測,一方面可提早偵測到病程的變化,一方面可治療及預防腦部缺血的狀況。
出血性腦中風:顱內高壓是腦出血中風死亡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的腦出血治療準則提出:昏迷指數小於9分,或懷疑因顱內壓升高造成意識惡化的病人,應考慮放置顱內壓監測器,一方面做為治療顱內高壓、調控腦灌流壓的參考,另一方面可即時監測腦再出血及腦水腫的發生。此外,腦出血有時會阻塞腦脊髓液通路而造成水腦症,放置腦室內顱內壓監測導管除了可以監測腦壓,也可以引流腦脊髓液,治療水腦。
自發性蜘蛛網膜下出血:再出血、水腦、血管痙攣是自發性蛛網膜下出血常見的併發症,三者皆使腦壓上升。使用顱內壓監測可早期發現併發症以提早因應,可隨時調整腦灌流壓以維持病人腦部足夠的血流,若使用腦室內導管還有治療引流水腦的功用。
常規腦部手術:對於接受高危險性的常規腦部手術之病患,實施顱內壓監測能提早發出警訊,減少術後併發症的傷害。許多國內外的神經外科醫學中心都把接受腦瘤切除手術當作施行顱內壓監測的適應症之一。
其他:國外有些文獻報告將顱內壓監測器應用在缺血性腦中風、腦膜腦炎、缺氧性腦病變、腎性腦病變、肝昏迷等患者身上,但臨床上的真正功能目前尚無定論。
裝置顱內壓監測器可能發生的問題:
使用顱內壓監測器常見的併發症有感染、出血、阻塞、故障、位置不正確。腦室內導管若放置一星期以上感染的機會大增,腦實質內導管感染的機會較低,可放置較久的時間。因植入顱內壓監測導管引起顱內出血的機會約百分之四,凝血功能異常的病患機會較高。阻塞是腦室內導管常面對的問題,若故障且影響到腦室引流,就必須重新換管。一般而言,裝置腦室內導管造成相關併發症的 機會較高,腦實質內導管併發症的機會較低。
結語:
現代的神經重症醫療強調腦部的監測,而顱內壓監測在腦部監測中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使用顱內壓監測器,可以使我們了解顱內即時的變化,隨時提供腦部足夠的血流,並提早處理併發症,降低腦部的二次傷害。所以在合適的病患身上應積極執行顱內壓監測,以改善病人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