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神經疾患

Print
    脊髓損傷與膀胱復健訓練

    脊髓損傷的患者,常常沒辦法自解小便,若不及時將尿液引流出來,膀胱易在短期內脹壞,長期更易使腎臟受損,甚至危及生命。引流尿液的方法很多,過去最常用的方法是留置導尿管。然而此法易造成尿路感染、睪丸炎、副睪丸炎、尿路結石,甚至尿道狹窄,廔管形成及尿路變形等併發症。膀胱訓練的目的即是讓脊髓損傷的病友們,能夠不需要留置導尿管就能適時的、規律的將膀胱內之尿液排空,由於膀胱訓練的實施,脊髓損傷患者的平均壽命因此大大延長,病人不但可自己控制解小便之時間,不會有滲尿弄溼衣物的尷尬情形發生,更能走入社會參加社交活動,生活品質大大提昇。

    膀胱訓練的重點包括(一)控制飲水量(二)解尿訓練(三)間歇性導尿。通常在訓練之初,病人每四小時導尿一次,導出的尿量就是「餘尿量」,在導尿之前先嘗試自己解尿,且每次努力嘗試30分鐘以上。

    1.控制飲水量:膀胱訓練應先控制飲水量。一般建議病人每小時飲水100㏄,以使病人在每4小時導尿前,膀胱內尿量可達350-400㏄。若4小時的尿量超過500㏄時,應減少飲水量,反之,若尿量少於300㏄時則要增加飲水量。否則尿量過多,會使膀胱過脹而破壞膀胱壁之肌肉及神經,而尿量過少,膀胱不易反射性收縮,且無法稀釋膀胱內之細菌及沈澱物,易造成尿路感染及尿路結石。每天尿量最好維持1500-2000㏄。

    2.解尿訓練:解尿訓練方法分為兩大類,醫師經由詳細的臨床身體檢查、配合尿路動力學檢查,依據病人薦髓內的解尿中心及膀胱本身是否有功能來決定適合病人之解尿方法。

    1.刺激膀胱的反射性收縮:
    對膀胱本身的收縮力仍保留的病人,可以各種方法,例如:用手指輕刮大腿內側、輕拉陰毛或用手指輕敲下腹部恥骨上方部位等來誘發膀胱壁逼尿肌之反射性收縮。

    2.增加腹壓:
    對薦髓內解尿中心遭破壞,使膀胱及尿道括約肌收縮力都受損的病人,可以利用增加腹壓的方式,而將尿液由膀胱內擠壓出來,一般可用拳頭由上向下擠壓下腹部恥骨上方之部位;或坐輪椅時,利用雙手,靠著扶手將身體撐起來,模擬解大便之用力方式,使未麻痺之腹肌及橫膈用力收縮,而將尿液擠出來。

    3間歇性導尿:間歇性導尿可避免長期留置尿管之併發症,還可提供類似正常膀胱一脹一縮的週期性變化,以保留膀胱的彈性,另外也可使病人不再需導尿就可自行排空膀胱尿液的時間提早到來。病人只要在外出前自行先把小便排空,就可照常外出郊遊、會客、參與社交活動,生活品質大大提昇。病人常因脊髓損傷使膀胱脹的感覺無法傳到大腦以產生尿意感,所以在訓練成功後,仍應按時解小便,尤其睡前及早上醒來之際,都應將尿液排空。

    控制飲水量及間歇性導尿都是膀胱訓練過程中的暫時性步驟,當餘尿小於100㏄後,可增加每日飲水量至2000-2500㏄,間歇性導尿次數也可依餘尿量減少而逐漸減少。若每次餘尿量都小於100㏄,可每隔3至6月至門診檢查餘尿量即可。

    根據復健病房之經驗,八成以上之病友在接受膀胱訓練後,不需導尿管就可自解小便,且餘尿量小於100㏄,成功率很高,而愈早接受復健醫療的病人,膀胱訓練所需的時間愈短,成功率也愈高;若受傷後超過半年才接受膀胱訓練,則需訓練時間較長。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長期留置尿管的病人,若無法及時接受膀胱復健訓練,應該每天1次將導尿管夾起來,2小時後再鬆開,以保持膀胱彈性,避免膀胱壁纖維化,容量減小,增加日後訓練之困難度,研究顯示,每天夾1 次即已足夠。
    作者 孫淑芬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