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兒復健

Print
    血友病關節照護與復健
    血友病關節照護與復健

    Art editor Img血友病中心團隊醫師    劉亦修 醫師

    高雄榮民總醫院 主治醫師 

    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 副秘書長

    教育部定 助理教授

     
    血友病患者因為血中凝血因子缺乏,容易導致體內出血,特別容易出血在骨骼肌肉系統。第一次關節出血多發生在小朋友開始學走路時,踝關節出血的情況會增加;大於30歲,膝關節和肘關節出血的情況會增加。
    肌肉骨骼系統併發症
    單次關節出血,在施打凝血因子及復健後可恢復。若反覆關節出血造成滑膜增厚及軟骨破壞會導致血友病關節病變,就會出現可辨識的關節損壞徵兆、關節鄰近肌肉功能下降及肌肉肌腱軟組織攣縮。
    急性關節出血:會腫、熱、痛,需馬上施打凝血因子,給予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關節仍腫痛緊時,可以超音波導引抽血
    慢性關節病變:首重疼痛控制、關節活動度運動、肌力訓練、副木或支架使用(給予不穩或變形之關節),若控制不佳則需骨科手術。
    如何確定關節出血
       研究指出病患主觀感受或醫師理學檢查並不完全準確,需要以影像來證實出血,最快最有效率莫屬骨骼關節肌肉超音波,在超音波下可以看到出血部位。因出血有時不多,最好有先前的超音波影像比較。建議最好定期接受血友中心的整合照護醫療暨超音波檢查。
    血友病關節和退化性關節的差異
        30-40歲就會出現,較不痛,但關節活動度易受限,易關節變形及造成失能。所以需要早期就開始注意。
    運動建議
        避免衝撞性運動,建議走路、健走、游泳、騎腳踏車;研究顯示有運動者可以改善肌力、本體覺、關節活動度及減少出血。
    關節注射治療
    玻尿酸注射:2011年文獻研究顯示玻尿酸有黏彈特性及保護關節功能,一周一針,連續3~5針,可緩解疼痛及恢復功能。
    PRP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2017年文獻研究顯示PRP的生長因子可以降低出血次數、減少關節疼痛及改善骨關節功能指標。
    血友病患者需多位專科團隊合作,由血液腫瘤科醫師確立診斷,復健科、骨科、牙科、胃腸肝膽科、風濕免疫及身心科等科別共同診治,由個管師統整,提供病患整合性醫療服務,團隊的力量方能造病患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