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上腸胃道出血是十分常見且可能具有威脅生命的疾病。所有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住進加護病房,密切追蹤生命徵象,並儘量減少因出血併發吸入性肺炎、心律不整、休克,死亡等問題。處理的原則是要做快速的輸液補充,早期診斷,必要時要做治療性的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一般上腸胃道出血可自動停止出血,高罹病率及死亡率主要導因於再出血及其他合併之內科問題。儘管目前診斷技術發達,藥物治療的進步,上腸胃道出血造成的死亡仍時而可見。
二、發生率:
上腸胃道出血其出血部位大部份位於食道之下段至十二指腸之球莖之間。在美國兩個大型的研究調查,因上腸胃道出血入院的比率是每10萬人約有10人,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兩倍,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從20到80歲其發生率可上升20至30倍。
三、臨床表現:
上腸胃道出血常以解黑便、吐咖啡色物質來表現,嚴重者會吐鮮血,解血便,在生命徵象會有低血壓、心跳加快的現象,若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常會合併一些肝硬化的表現,如腹水、腳腫、胸前蜘蛛狀血管擴張(spider angiomata)、黃疸、茶色尿、男性女乳、肝昏迷等,另外噁心、腹脹、腹痛的症狀也會出現,但止痛藥引起的潰瘍出血通常是沒有腹痛的現象。若腹部有回彈痛,腹部肌肉變僵硬,要考慮有腸胃道破裂的情形。上腸胃道出血有時也會合併吸入性肺炎,臨床也可能會有發燒、咳嗽有痰、白血球上升等情形。
四、臨床評估:
病患若呈現上腸胃道出血應評估其出血是急性、抑或是慢性、出血速度及其危險性,是否為高死亡率的危險群。臨床的評估應包含下列幾個項目:
詢問患者有無使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病患因使用NSAID造成胃潰瘍的發生率為5~25%,是不使用NSAID患者的兩倍,相似的情形也發生於阿斯匹靈上。另外,尚要詢問有無喝酒的過去史,要考慮因酒精性肝硬化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或因喝酒造成劇烈嘔吐引起的Mallory-Weiss tears。病患過去有無潰瘍的病史也很重要,因為這些患者40%到50%有再出血的危險性。
生命徵象是評估體液流失的一個重要指標,脈搏速率每分鐘上升20下,或收縮壓下降超過20 mmHg以上,代表血管內水份流失超過20%,若躺著量收縮壓低於90mmHg,代表體液流失至少40%以上。
肛門指診若發現黑便,再加上鼻胃管抽出物有血塊或咖啡色物質,提供病患有上腸胃道出血的訊息,在做內視鏡治療前,應置放鼻胃管引流以作為出血量的評估,約有16%上腸胃道出血,鼻胃管的抽出物不會有血塊或咖啡色物質,這些大部份是十二指腸潰瘍或壺腹部位出血的患者,所以鼻胃管抽出物沒有血塊或咖啡色物質,不可排除上腸胃道出血的可能性。若病患無出血現象,鼻胃管應儘早拔除。
所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應做下列各項檢查:血色素(Hemoglobin),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鈣離子(calcium),血糖(glucose),prothrombin time(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血液交叉試驗。急性出血初期24 ~ 48小時,由於血管內水份體積尚未達到平衡,血色素可能不會馬上下降,所以不能光看血色素沒有下降,就斷言沒有腸胃道出血,還要就尿素氮及肌酸酐數值來評估,假設病患尿素氮上升而肌酸酐沒有明顯變化,BUN / creatinine比值大於20以上,表示血管內容積明顯不足,仍暗示者有腸胃道出血的可能。PT、APTT延長表示有凝血的問題,可用維生素K或新鮮冷凍漿(fresh frozen plasma)矯正。做血液交叉試驗是為了輸血做準備,因為腸胃道出血可能十分快速,為了減少等待血庫的時間,應先做好備血的動作。
病患有上腸胃道出血,應迅速做危險因子的評估,以作為治療的參考。第一個要評估的就是生命徵象,血壓低、心跳快的患者預後最差,血壓正常、心跳快者次之,血壓、心跳皆正常預後最好。做了液體補充後,血壓能在1小時回復者,預後比較好。第二個要評估是出血的表現,嘔吐鮮血,解血便或鼻胃管抽出大量鮮血,表示預後較差,所以鼻胃管抽吸不只是用來診斷上腸胃道出血,還可作為評估預後的參考。第三個要評估的是有無其他內科的疾患,最重要的是有無肝臟疾病,病患有嚴重的肝功能異常如肝硬化,易有出血傾向及合併其他內科併發症,預後較差。第四個是年齡,年紀愈大預後愈差。第五個是血比容(hematocrit)值及有無凝血病變,低血比容,有凝血功能障礙者,預後較差。
每家醫院因為醫療資源不同,轉入加護病房的準則有所不同。一般常用轉入加護病房的準則如下:
(Ⅰ)大量出血需放氣管內管保護呼吸道,或為了做上腸胃道內視鏡而放置氣管內管者。
(Ⅱ)病患同時呈現吐鮮血及解血便。
(Ⅲ)若急診設施不足,急性出血需緊急做內視鏡檢查時。
(Ⅳ)住院時再度發生顯著出血。
(Ⅴ)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最近出血的徵兆,並可能有再出血的危險性。
- 病史:
- 身體檢查:
- 實驗室檢查:
- 評估危險因子:
- 評估是否入加護病房治療:
五、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靜脈曲張、胃靜脈曲張、血管病變、Mallory-Weiss tears、胃糜爛、癌症等,以下分述之。
約有二分之一因上腸胃道出血而入加護病房的患者,其出血源是來自於消化性潰瘍。儘管大部份的消化性潰出血可自動止血,但約有20%病患會有再出血的現象,再出血與後續造成病患死亡有關,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對再出血可提供一些線索,如見到急性出血,其再出血率約90% ~ 100%,看到有出血性血管,再出血率約85%,見到非出血性血管,其再出血率約40% ~ 50%,見到附著性血塊其再出血率約20% ~ 30%,所以遇有這些狀況,應加以內視鏡治療。臨床的症狀也可暗示病患可能會有再出血的現象,如(1)快速出血造成生命徵象不穩(2)持續需要輸血(3)吐鮮血(4)解血便。
食道及胃靜脈曲張出血是上腸胃道出血第二常見的原因,大約佔14%,肝門脈高壓是造成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的原因,最常見的禍首是肝硬化,靜脈曲張出血常有高罹病率及死亡率且造成高額的醫療負擔。胃靜脈曲張比食道靜脈曲張少出血,但一旦出血,常比食道靜脈瘤出血嚴重,輸血量較多,內視鏡治療也較困難,所以它的死亡率也較高。
血管病變佔嚴重上消化道出血的6 ~9%,最常見的是血管增生不良(angiodysplasia),所謂angiodysplasia指的是擴張的小動脈、小靜脈及微血管,內視鏡下這些病灶看起來像櫻桃的紅點。另外其他的血管病變還包括有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西瓜胃(watermelon stomach)等。
Mallory-Weiss tear佔嚴重上腸胃道出血約5%。80% ~ 90%的Mallory-Weiss tear是位於胃食道交接處的胃側,10% ~ 20%是位於食道側。超過九成的Mallory-Weiss tear出血可自動止血,無須特別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病患,可藉由血管攝影打入vasopressin來止血。
胃糜爛佔嚴重上腸胃道出血約4%,這些病灶通常只侷限於胃黏膜層,較不會牽涉到血管,常與使用NSAID、酒精或生理壓力過高有關,這類的患者較不會有威脅生命的出血,也較少需要大量輸血,若非可明確指出出血源,內視鏡治療通常幫不上忙。
癌症佔所有嚴重的上腸胃道出血原因的4%,急性出血通常代表癌症已達末期,腫瘤向外長、胃黏膜潰爛、出血可從這些潰瘍處或從裡面的血管出來,內視鏡通常可見到潰瘍的邊緣不規則,甚至有潰爛的腫塊長出。其他少見的出血原因包括Dieulafoy’s lesion, hemobilia及aortoenteric fistula,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等。
- 消化性潰瘍:
- 食道或胃靜脈曲張:
- 血管病變(vascular anomalies):
- Mallory-Weiss tears:
- 胃糜爛:
- 癌症:
六、診斷:
一旦懷疑上腸胃道出血,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工具。診斷的目的有三:1.找出出血源2.分辨是否為靜脈曲張出血3.決定再出血的危險性。大部份的上腸胃道出血,都會有解黑便或吐鮮血的徵兆,但少數十二指膠潰瘍會以解血便併生命徵象不穩來表現,像這樣的情形應先做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凡是解血便加上低血壓都應先做上腸胃道內視鏡而非大腸鏡檢查,因為對重症患者上腸胃道內視鏡較簡單,也較能忍受,上腸胃道內視鏡對於上腸胃道出血的診斷率甚高,超過85%以上都能找出出血源,找不到的多半因為裡面充滿太多血塊,或出血量太多不易觀察。
對於重症患者要執行內視鏡檢查之前,都應先穩定生命徵象,在生命徵象不穩的情形下做內視鏡檢查會增加檢查的危險性,儘量把收縮壓拉到100 mmHg以上,心跳速度下降到每分鐘120跳以下,再執行內視鏡檢查,懷疑腸胃道破裂或即將破裂,都不應該做此項檢查,如腫瘤、外傷、Boerhaave syndrome 都有可能同時造成上腸胃道破裂及出血,若臨床上合併有皮下氣腫或氣縱膈(pneumomediastinum),就要考慮這種情形,應先做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
常規的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會造成血氧飽和度下降,尤其是老年人或過去肺部阻塞性疾患的患者,有人研究在這些老人做內視鏡檢查,血氧分壓平均可下降18%,除了血氧下降外,作檢查時可能導致胃內容物嗆入呼吸道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或支氣管痙攣。
若內視鏡檢查無法找出出血源時,其他尚有RBC Scan及血管攝影檢查來幫忙,這兩項檢查通常需要在急性出血時做,方能找出出血源,血管攝影要較大的出血源(至少每分鐘出血1㏄)才能找到出血源,且檢查較具侵犯性,RBC scan雖然在較小的出血量就可偵測出來,但不易準確的顯示出血點。鋇劑攝影在診斷腸胃道出血較無角色,而且他會妨礙血管攝影、內視鏡檢查,甚至日後的手術。
對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應加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查看有無肝硬化或肝腫瘤。
七、治療:
入加護病房的第一個小時內,應建立兩條大的靜脈輸液線,病患有心臟、腎臟疾患或呈現休克狀態時,應置放Swan-Ganz catheter,馬上予以足夠的輸液補充,送血檢驗血色素、血比容、血小板、腎功能、凝血功能、血型測試及血液交叉試驗,至少備血四個單位濃度紅血球(PRBC 4u),若病患處於極端危險狀態,為避免等待備血時間過久,可直接領取O型血先補充,若懷疑有急性腹症,應馬上做放射科方面檢查,予以証實,同時照會外科。
病患穩定後下一個步驟就是要做診斷,做內視鏡檢查之前先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放氣管內管,避免檢查時患者呼吸困難,或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內視鏡除了診斷外,若發現明顯的出血源,可馬上做治療,止血的方式,可用電燒、雷射、注射血管收縮物、酒精、硬化劑或生理食鹽水。
制酸劑、sucralfate及H2-receptor antagonist對於治療潰瘍有幫忙,但對潰瘍急性出血時,在止血方面幫忙不大。若內視鏡檢查發現明顯的滲血點,出血或不出血的血管時,都可以內視鏡注射血管收縮劑或用各式探頭加熱處理,或者使用hemodip止血。若內視鏡治療無法止血,可考慮以血管攝影方式找出出血源,注入血管收縮劑或用栓塞的方式止血,通常先考慮用血管收縮劑,因栓塞治療可能會造成部份腸道壞死,有較高的morbidity。若上述方式都無法止血,最後可考慮以外科手術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要考慮兩種情形:(1)內科方法失敗且大量出血時(2)內科方法無法治好潰瘍,且之前曾有潰瘍出血,治療期間再度併發出血,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的方式則依潰瘍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 初步處理:
- 消化性潰瘍出血:
八、結語:
上消化道出升在過去五十年來平均的死亡率大約是10%,改善重症治療的方法及內視鏡的治療方式使近十年來的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治療重要的原則是要做足夠的輸液補充,維持穩定的生命徵象,由臨床及內視鏡的發現可以預測病患是否為再出血或死亡的高危險群,早期診斷,小心追蹤,正確地選擇治療方式,可提高這類患者治療品質。
參考資料:
- Terdiman JP: Update 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Postgrad Med 1998; 103, 43-63
- Kankaria AG, Fleischer DE: The critical care management of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ritical Care Clinics 1995; 11, 347-368
- Gupta Pk, Fleischer D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Med Clin N Am 1993; 77, 973-922
- Jutabha R, Jensen DM: Manage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Med Clin N Am 1996; 80, 1033-1068
- Starlinger M, Becker HD: Upper gastrointestincal bleeding-indications and results in surgery. Hepato Gastroenterol 1991; 38, 216-219
- Wheatley KE, Dykes PW: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when to operate. Postgrad Med J 1990; 66, 926-931
- Hanna IM: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Hall JB, Schmidt GA, Wood LD, eds. Principles of critical car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Mc Graw Hill, 1998: 1237-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