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之重點:
- 瞭解體液與電解質異常之生理基礎。
- 如何評估體液容積狀態(ECF volume status)。
- 瞭解尿液化學在體液與電解質異常的鑑別診斷上之應用。
- 瞭解低血鈉症的分類。
- 如何鑑別診斷低血鈉症的常見原因。
- 如何鑑別診斷高血鈉症的常見原因。
- 如何鑑別診斷低血鉀症的常見原因。
- 如何鑑別診斷高血鉀症的常見原因。
- 瞭解各種治療方式在急性高血鉀處理的應用。
- 透過個案說明體液與電解質異常之臨床處置方式
前言:
體液、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異常(請讀者參考表一)是所有醫護人員都會遇到的臨床問題,在重症病患尤其常見;正常狀況下,人體的電解質受到非常嚴密的控制,幾乎所有器官系統或多或少均有牽涉,因此電解質在體內的分佈及排泄才能維持一平衡狀態。在臨床上,酸鹼平衡異常經常合併體液及電解質障礙,所以在處理時必須做多方面的考慮,包括監測病人的攝取(intake)和排出量(output)、瞭解身體之調節機轉(如肺和腎的控制),各種荷爾蒙的影響,如醛固酮(Aldosterone)、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以下簡寫成ADH)、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 ,以及醫療上的處理所造成的效果(如各種利尿劑、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的影響)。因此欲徹底瞭解體液、電解質與酸鹼異常,理想上必先熟悉人體內維持體液、各類電解質以及酸鹼平衡的生理學,加上熟悉病人的病史及理學檢查結果,最後利用常用的計算公式,才可能巨細糜遺地發現各類異常。酸鹼平衡異常的問題,吾人建議參考本書第九章動脈血液氣體分析。體內主要的電解質,包括陽離子,如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陰離子如氯離子、磷離子。本文將主要探討體液、鈉及鉀離子之平衡異常。
表一 體液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異常主要的症狀
異常種類 |
缺乏 |
過量 |
主要症狀 |
水份 |
常有高血鈉症 |
水份過量 |
滲透壓異常及神經精神系統症狀 |
鈉離子 |
鈉缺乏 |
常有水腫常有低血鈉症與心血管系統症狀 |
鉀離子 |
低血鉀症 |
高血鉀症 |
肌肉症狀及心電圖異常 |
鈣離子 |
低血鈣症 |
高血鈣症 |
肌肉及神經系統症狀 |
鎂離子 |
低血鎂症 |
高血鎂症 |
肌肉及神經系統症狀 |
磷離子磷離子 |
低血磷症 |
高血磷症 |
肌肉及神經系統症狀 |
重碳酸離子 |
代謝性酸中毒 |
代謝性鹼中毒 |
潛在疾病及呼吸代償症狀 |
體內水分平衡、血漿滲透壓及鈉離子相關的生理學
人體內的總含水量(total body water, TBW)由二大因素決定:即每日攝取的水份量(Water Intake) 及每日排除的水份量(Water Output) 。為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每日攝取的水份量必須等於每日排除的水份量。請見表二:
表二:每日水分之平衡
水份攝取機轉 |
每日水份量(ml/d) |
水份流失機轉 |
每日基本流失量(ml/d) |
喝水 |
400 |
尿量 |
500 |
食物含水量 |
850 |
皮膚無感失水量 |
500 |
代謝作用產生 |
350 |
呼吸道失水量 |
400 |
糞便失水量 |
200 |
總共 |
1600 |
|
1600 |
必須注意的是表二中每日排除的水份量所指的是最低基本的水份排除(obligatory water output),而且假設汗液所流失的水份非常低。一個人一天尿量至少約500 c.c. 因每天尿中約至少排泄700 mOsm的溶質(主要是鈉鹽、鉀鹽及尿素) ,而尿液最大濃縮能力的尿液滲透壓約是1400mOsm/kg,此時尿量是 700 mOsm / 1400 mOsm/kg 就是0.5公升;若尿液濃縮能力因重症疾病而較差,尿液量將增加;另一方面若是尿液溶質排泄量增加(多由於攝取較多量含鈉及蛋白質的食物或未控制的糖尿病),此時若尿液滲透壓不變,尿量必須增加;皮膚無感失水量指的是由皮膚表面蒸發的水,與流汗不同,無感失水量(含呼吸道及皮膚)每日約600-900m.l.,如有發燒現象,每高出正常體溫1℃,約會增加100-150c.c.的無感失水量,在重症病患尤其常見施行氣管內插管且使用呼吸器輔助呼吸,這也會增加由呼吸道所流失的水份;不過汗液所流失的水份是一種低張液(hypotonic fluid) ,鈉離子濃度只有30~65meq/L,穩定狀態時汗液量不大,如有劇烈運動、發燒現象時汗液所流失的水份很大,因人因時而異,汗液所流失的水份量變異量很大,約100-2000c.c./hr,每天因代謝作用約可產生250-350c.c.水,食物含水量約850 c.c,每天喝水量變異量很大,主要由血漿滲透壓的平衡來調控。有關體內滲透壓及水分的維持,請讀者參考表三:由此可如果因控制不佳之糖尿病、中樞性和腎因性尿崩症增加尿量,因病使無感失水量和汗液流失量增加,卻未補充水分,就可能導致高血鈉症。(因所流失的水份是一種低張液)
表三、體內滲透壓及水分平衡的維持
併發症 |
滲透壓平衡 |
體液水分平衡 |
由什麼感受 |
血漿滲透壓 |
有效體液容積 |
受器位置 |
下視丘 |
入球小動脈頸動脈竇 |
作用機制 |
抗利尿激素(ADH)口渴引起喝水 |
交感神經系統 腎素─血管張力素─ 醛固酮系(RAA system) 抗利尿激素(ADH) 心房利鈉胜太(ANP) |
影響所及 |
尿液滲透壓 |
尿液鈉含量 |
- 體內水分平衡之生理學
- 血漿鈉離子的生理學
- 血漿鈉濃度的生理意義:
Nae+:體內可交換之鈉離子(total exchangeable sodium),因為體內有30%的Na+固定在bone內,屬不可交換之鈉離子(nonexchangeable) 不影響.血漿之滲透壓(osmotically inactive)。
Ke+:體內可交換之鉀離子(total exchangeable potasium)
TBW(Total Body Water):體內的總含水量
由此公式可知:血鈉之高低由三因素決定
Nae+:體內可交換之鈉離子
Ke+:若鉀由細胞外液消失,血鈉會進入細胞。
TBW:體內水份增加是血鈉降低最常見原因
此公式如何得來,以下作一些說明,請讀者參考。
血漿鈉濃度與血漿滲透壓的關係:
在正常的情況下,假設血糖值是90mg/dL,假設血中尿素氮(BUN) 14mg/dL,血糖(Glucose)及尿素(urea)所貢獻的血漿滲透壓不超過10mOsm/kg,因此血漿鈉濃度是血漿滲透壓的主要決定因素:Posm=2*PNa+
體內滲透壓(Total body osmolality)
ECF+ICF solutes/TBW
因Na+及K+是主要的陽離子,Na+在細胞外液(ECF),K+在細胞內液(ICF),所以ECF solutes2Nae+,ICF solutes2Ke+
但Ke+增高後會引起心臟毒性,所以會儘速排除體內。(The toxicity of hyperkalemia prevent the retention of enough K+ to raise plasma Na+ concentration).
血漿滲透壓的調控(Osmoregulation):
所謂血漿滲透壓的調控(請參考表三)乃在維持血漿滲透壓(Posm)於一定範圍內,此一功能是由下視丘上的滲透壓受器(Osmoreceptor)感應,而所表現的方法是經由抗利尿激素(ADH)之分泌量及口渴感來維持,表現出來的是尿液的排除量及水份的攝取量。
舉例而言:若Posm小於275mOsm/kg,正常人會抑制ADH之分泌(Maximal inhibition),使水份由尿液排出使血漿滲透壓升高而恢復正常;當ADH不分泌時,尿量增加而尿液滲透壓下降至100mOsm以下;若Posm大於280 mOsm/kg,ADH開始分泌,大於285 mOsm/kg,會覺得口渴而喝水;ADH分泌會使Free water由腎集尿小管回收(Water retention),尿液滲透壓上升,不論喝水或Free water回收,均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而恢復正常。
體液容積異常
體液容積異常分為二大類:(一)低體液容積(Hypovolemic state);(二)高體液容積(Hypervolemic state)
引起體液缺乏的主要原因:請讀者參考表四。
表四.:引起體液缺乏的原因
機轉 |
原因 |
腎臟流失 |
鹽分及水分均流失:利尿劑、溶質利尿、失鹽性腎炎、腎上腺功能不全(愛迪生氏病)
水分流失: 中樞性尿崩症,腎因性尿崩症
|
消化道流失 |
出血
嚴重嘔吐、腹瀉、腸廔管或迴腸造口術
大量鼻胃管抽取(nasogastric suction)
|
呼吸道及皮膚 |
無感 失水量因發燒增加
大量流汗
大面積燒傷
|
第三空間液體 |
腹膜炎、腸阻塞、急性胰臟炎 |
- 低體液容積(Hypovolemic state): 體液缺乏(Volume depletion)
- 體液缺乏的臨床特徵
- 病史詢問:
這是簡單而重要的步驟。通常經由病史詢問有無控制不佳之糖尿病,是否病人最近的尿量很多;是否嚴重嘔吐、腹瀉、正在使用利尿劑之病史、是否病人最近有腸廔管或迴腸造口術手術等,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腸阻塞、急性胰臟炎且不易治療的情形,在上列情況下應馬上想到體液缺乏的可能:
病人的臨床特徵(症狀、和理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 理學檢查可發現水分缺 乏的表徵,病人的症狀也與缺水的程度有關,一般依水分缺乏程度區分以下:
a.輕度缺水(約流失TBW 5%):症狀可能有全身虛弱、疲勞、口渴等、理學檢查可發現口腔黏膜乾燥、深色尿液:實驗室檢查可能發現尿液比重和滲透壓升高,血球比容也升高。
b.中度缺水(約流失10%TBW):症狀可能為頭痛、食慾不振、噁心、肌肉痙攣和頭暈; 理學檢查可發現姿勢性低血壓現象、頸靜脈不明顯、心跳加快:實驗室檢查可見血中尿素氮和血漿肌酸酐比值升高、血中磷和尿酸濃度均升高。
c.重度缺水(約流失15%TBW):症狀為精神不振、嗜睡和意識障礙;表徵有低血壓和低體溫:實驗室檢查可見血中白血球濃度增加。
血液酸鹼度、血鈉濃度、尿液常規檢查及尿液化學檢驗可在體液缺乏原因的鑑別診斷上給我們一些指引(請參考表五、六、七、八)
表五:體液缺乏的實驗室檢查
尿液中鈉含量小於20mEq/L |
尿液滲透壓大於500mOsm/kg |
血中尿素氮和血漿肌酸酐比值大於20且尿液常規檢查正常 |
血比容和血中白蛋白可能上升 |
表六:尿鈉在體液缺乏原因鑑別診斷上之應用
尿鈉含量小於20mEq/L |
尿鈉含量大於20mEq/L |
消化道流失 |
正在使用利尿劑、溶質利尿 |
皮膚流失 |
腎上腺功能不全(愛迪生氏病) |
第三空間液體流失 |
原有腎臟疾病 |
之前使用過利尿劑 |
有些代謝性鹼中毒病人 |
表七:血鈉在體液缺乏原因鑑別診斷上之應用
血鈉大於150mEq/L |
血鈉小於135mEq/L |
無感流失和汗液流失
控制不佳之糖尿病
中樞性和腎因性尿崩症
|
其他情況之體液缺乏 |
矯正基本疾病: 如控制糖尿病、出血、敗血症、腹膜炎、腸阻塞、急性胰臟炎等基本病因。
a.如果病人有明顯出血,則需快速全血輸注。
b.若因過量使用利尿劑引起的體液缺乏,則需停用利尿劑。
c.若為腎上腺功能不全(愛迪生氏病) ,則需補充腎上腺激素等。
d.補充水分的原則:一般而言,若病人有低血壓,應補充等張溶液,可以在前1小時補充0.5~1 公升生理食鹽水等,並應注意病人的血壓、脈搏、頸靜脈壓、尿量及呼吸音的變化,若病人因流失大量低張液(hypotonic fluid) 且血鈉大於150mEq/L(例如大量流汗、大面積燒傷、無感失水量因發燒增加) ,則需補充低張鹽水,甚至於未含有鈉離子的Free water。,/
e.尿量及呼吸音的變化應注意監測,如果病人合併有心衰竭,必要時應使用血流動力學監測系統,諸如中央靜脈導管監測中央靜脈壓(CVP)及肺動脈氣球導管(即一般所稱 Swan-Ganz catheter)監測肺微血管楔壓(PCWP) 。
高體液容積(Hypervolemic state)
引起體液過量的常見原因主要由心衰竭、腎病症候群、肝硬化及腎衰竭,理學檢查可見頸靜脈明顯怒張(jugular vein engorgement) 、水腫(edema) 、肺部有溼囉音(rales),病人血壓可能升高,前三類病人表面雖水腫,但體內有效體液容積(effective blood volume)卻減少,因此尿鈉濃度往往極低,常小於10 meq/L,至於病人若是腎衰竭但攝取過量水分,亦會有水腫且低血鈉症,不過由於腎小管往往無法有效回收鈉離子,因此尿鈉常大於20 meq/L。
以上四種病人治療上除矯正基本疾病外(請讀者參考本書其他章節 ),均應限水、限鹽,並使用利尿劑使體內多餘鹽分和水分排出。利尿劑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抑制氯化鈉(NaCl)在腎小管的回收 , 使得管腔中的鈉離子持續留在管腔內 , 進而促使水份也不回收, 與氯化鈉一起排除於尿中 , 也就是利尿劑作用的結果 , 使大量的NaCl及水份排泄出來。 不同種類的利尿劑 , 作用於腎小管的部位 ,也有所不同 ,臨床最常用之利尿劑是Furosemide(商品名: Lasix), 其作用部位是亨利氏環上行肢厚部,口服利用率約為靜脈注射之一半 , 所以一般而言, 口服使用40mg 時 , 靜脈注射只要20mg , 可根據病人反應調整劑量 , 每次靜脈注射Lasix可由20mg~60mg開始, 視有無尿量增加逐漸提高劑量,腎衰竭病人宜使用較高劑量之利尿劑, 注射利尿劑後應注意監測尿量有無增加及呼吸音的變化,囉音是否消失,並應注意病人的血壓、脈搏、頸靜脈壓。每日仔細計算輸入與輸出量以作為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依據:若能處理得宜,體重應可每日減輕:每天靜脈注射Lasix最高劑量1000mg , 每次靜脈滴注Lasix速度不可超過 5mg/min , 以免造成耳毒性。Furosemide除耳毒性外, 副作用有低血鉀、低血鈣症及代謝性鹼中毒。肝硬化病人利尿劑宜使用Spirolactone, 其副作用有高血鉀。腎病症候群病人合併有低白蛋白血症, 可能造成利尿劑抗性(diuretics resistance) ,應考慮混合Furosemide和白蛋白(mixture of albumin & loop diuretics) 靜脈滴注.
低血鈉症(Hyponatremia)
低血鈉症是最常見的電解質障礙,發生率在住院病患約有2.5%,其定義是指血清鈉濃度小於135 meq/L,可依病症發作(onset)分為二大類:急性低血鈉症(acute hyponatremia)與慢性低血鈉症(chronic hyponatremia) 。雖然多數低血鈉症病人可能無症狀,但若病人血清鈉濃度小於125meq/L或病人血鈉急速下降,會有明顯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在消化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臨床症狀略與血清鈉下降量與下降速度成正比。我們要注意低血鈉症病人。其體內的總鈉量可能增加,正常或減少。
慢性低血鈉症是指持續48小時以上的低血鈉症,多數醫師臨床在急診室碰到的病人均屬此類。急性低血鈉症則大多發生在醫院內,如使用大量低張溶液灌注後、攝護腺切除手術後、心因性劇渴症(psychogenic polydipsia),及嬰兒水中毒。慢性低血鈉症即使血鈉低到110meq/L以下,病人也可能仍無症狀,但急性低血鈉症則有很多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其症狀主要是由於低血清滲透壓引起,早期以消化道症狀為主,如噁心、嘔吐、厭食,晚期嚴重症狀則以神經精神系統症狀表現,如嗜睡、混亂、激動、精神錯亂,全身痙攣及昏迷。不過年輕人對低血鈉症之忍耐度較高,另外若數小時內血鈉急遽下降到125-130meq/L,由於血中滲透壓快速下降引起水分移進腦細胞內,腦水腫於焉產生,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A.低血鈉而血漿滲透壓升高:如血中含大量葡萄糖及甘露醇,這些大分子會增加血漿滲透壓,但體內水分及鈉離子含量均不變。一般而言,血糖每上升100mg/dL,會使血鈉下降約1.6meq/L,臨床上常可見控制不佳之糖尿病患會有血鈉略微偏低之現象,此種病人表現之症狀常是易口渴,尿多。
B.低血鈉而血漿滲透壓正常:此種常發生於嚴重之高血脂症和高蛋白血症。血脂每增加460mg/dL,血鈉下降約1 meq/L,至於高蛋白血症大於10 gm/dL,也會產生低血鈉。以上二大類又稱為假性低血鈉症(Pseudo hyponatremia)
C.低血鈉症且血漿滲透壓下降:此是所謂真性低血鈉症(true hyponatremia)。此時可依據病人體液容積狀態再分為三大類:
a.診斷:必須先排除因高血糖、外因性溶質或嚴重之高血脂症和高蛋白血症引起的假性低血鈉症。
b.再將真性低血鈉症(true hyponatremia)依其依據病人體液容積狀態分為低容積性、等容積性、水腫性三種。這是非常重要的步驟。通常經由臨床症狀、理學檢查和血中尿素氮和肌酸酐比值可鑑別診斷。
c.有用的實驗室檢查:
a.治療慢性低血鈉症時(mEq/L/hr即使血鈉小於105mEq/L),若無緊急症狀時,應以小於0.5 mEq/L/hr的速度矯正血鈉濃度。若有明顯緊急症狀時,可用3% NaCl,但24小時內血鈉矯正應小於12mEq/L。矯正過快易造成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
b.治療急性低血鈉症時,可儘快矯正低血鈉,當血鈉提升5至6mEq/L即可改善病人症狀,提升11至12mEq/L 即完全矯正腦水腫。
c.體液容積增多性(水腫性)
- 前言:
- 急性與慢性低血鈉症:
- 低血鈉症的臨床分類:
- 體液容積增多者:
此類病人體內水分及鈉離子總量均增加,只是水分增加幅度較大,此種病人表現之症狀常是虛弱、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理學檢查可見頸靜脈明顯怒張、下肢水腫、肺部有囉音,常見之原因有腎病症候群,鬱血性心衰竭,肝硬化及。此三類病人表面雖水腫,但體內有效體液容積(effective blood volume)卻減少,因此尿鈉濃度往往小於10 meq/L,至於病人若是腎衰竭但攝取過量水分,亦會有水腫且低血鈉症,不過尿鈉濃度常大於20 meq/L。可根據臨床特徵(症狀和理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尿鈉濃度) 作鑑別診斷。以上四種病人治療上均應限水,限鹽,並使用利尿劑。原則上,不應使用高張食鹽水3%saline治療此類病人之低血鈉症。
體液容積減少者:
此類病人體內水分和鈉離子總量均減少,但以鈉離子減少幅度較大,此種病人表現之症狀常包括口渴、虛弱、頭暈,嚴重者甚至嗜睡和意識障礙,理學檢查常可發現水分缺乏的表徵,包括口腔黏膜乾燥、姿勢性低血壓、心跳加快、頸靜脈不明顯,嚴重者則有低血壓和低體溫:實驗室檢查可見血中白血球、血球比容升高(Hemoconcentration):也常有腎前氮血症(pre-renal azotemia) ; 尿液化學檢驗可見尿液比重和尿液滲透壓升高
此類病人常見之原因有二大類:
- 腎臟流失鈉離子及水分但以鈉離子流失較多:可能的原因包括失鹽性腎病變(salt-losing nephropathy)、腎上腺功能不全(愛迪生氏病) 、使用利尿劑、或尿中含有多量的溶質(如葡萄糖、尿素、甘露醇、重碳酸鹽、酮尿症和喝大量啤酒造成的低鈉血症)。
- 腎臟外流失(extra-renal loss)鈉離子:包括消化道和第三空間流失消化道流失可能的原因包括嚴重嘔吐、腹瀉、腸廔管或迴腸造口術、大量鼻胃管抽取(nasogastric suction) :第三空間流失可能的原因包括燒傷、胰臟炎、腸阻塞及腹膜炎時。
以上二大類原因鑑別診斷上可使用尿鈉濃度。腎臟流失鈉離子大類時病人尿中鈉濃度升高(大於20meq/L):腎臟外流失鈉離子大類時病人尿液鈉濃度在10 meq/L以下而滲透壓升高,但前提是病人腎臟功能良好。
體液容積正常者:
此類病人體內主要是水分的增加所致,鈉離子總量不變。由於水分會平均分散於細胞內。理學檢查不會有水腫現象,常見之原因有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腎衰竭、腎上腺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不恰當分泌症候群(SIADH)
- 低血鈉症的鑑別診斷:
- 血漿滲透壓:
可用來區分真性低血鈉症和假性低血鈉症。
尿液滲透壓(Uosm):
可用來區分心因性劇渴症(psychogenicpolydipsia)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鈉症。理由說明如下:因低血鈉症時,血漿滲透壓下降,會抑制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結果是排稀尿,Uosm必須降至100mOsm/kg以下,這時表示低血鈉的原因是由於喝太多量的水所造成的(稱為原發性劇喝水症primary polydipsia);若此時 Uosm是偏高的 (代表ADH仍有分泌),表示雖然血漿滲透壓下降,ADH卻不受抑制而仍有分泌,進而造成水分滯留而有低血鈉現象。這種抗利尿激素不受抑制(在低血鈉症下)的情況表示體液缺乏(volume depletion)或抗利尿激素不恰當分泌症候群(SIADH)。
尿液鈉濃度(UNa+):
可用來區分體液缺乏引起的低血鈉症和抗利尿激素不恰當分泌症候群。若是尿鈉小於20meq/L,表示是體液缺乏引起的,若是SIADH,則尿鈉大於40meq/L。
d.要診斷SIADH前得排除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腎衰竭、腎上腺功能不全(cortisol deficiency)。
- 低血鈉症的治療:
- 低血鈉症治療上均應以限水,限鹽,並使用利尿劑。原則上,不應使用高張食鹽水3%saline治療此類病人之低血鈉症。
d.體液容積減少(低容積)性低血鈉症治療上要用0.9%氯化鈉溶液補充體液缺乏並針對其基本疾病加以治療,如停用利尿劑、補充鉀、補充腎上腺激素等。若是病人有突發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嗜睡,意識障礙,全身痙攣或昏迷應考慮使用高張食鹽水3%saline治療此類病人之低血鈉症。
e.治療抗利尿激素不恰當分泌症候群的原則,應限水
- 低血鈉症個案說明
- Case 1:
一位49歲男性病人發現患有肺癌。在使用化學療法後因大量嘔吐而入院。理學檢查:病人的意識清楚、心跳加快、有姿勢性低血壓,頸靜脈不明顯,皮膚張力減少,實驗室檢驗結果:血糖100mg/dL,血漿鈉114mEq/L,問題討論:
請問(1)應如何處理?低血鈉最可能的診斷是?
(2)必須作那些檢查,有助於此病人之診斷?
<個案1之解答>:
因病患有肺癌,所以先考慮可能是肺癌引起的SIADH,但因病史中病人曾經大量嘔吐且理學檢查強烈懷疑有體液容積減少(volume depletion),所以先測量血漿滲透壓、尿液滲透壓及尿液鈉濃度,並以Normal saline補充,結果血漿滲透壓243mOsm/kg,尿液鈉濃度(UNa+ ) 6mEq/L,尿液滲透壓(Uosm) 498 mOsm/kg,低血鈉最可能的診斷是大量嘔吐引起的低體液容積性低血鈉症,由於病人的意識清楚,原則上,不須使用高張食鹽水3%saline治療。此一病人隔日之血漿鈉增加至122mEq/L,並且須追蹤其UNa及Uosm,可判斷到底是否有underlying SIADH及volume補充是否足夠。以Normal saline補充三日,追蹤其UNa及Uosm
問題討論:
請問(3)若UNa仍低,Uosm仍高:
(4) 若UNa>40且Uosm仍高:應如何處理?
<解答>:
(3)若UNa仍低,Uosm仍高:表示體液容積補充不夠,須繼續補充鹽水
(4) 若UNa>40且Uosm仍高:表示體液容積補充已經足夠,病人有underlying SIADH,應開始限水
高血鈉症(Hypernatremia)
高血鈉症其定義是指血清鈉濃度大於145 meq/L,可依病症發作(onset)分為二大類:急性高血鈉症(acute hypernatremia)與慢性高血鈉症(chronic hypernatremia) 。急性高血鈉主因過度鈉鹽攝取或水分極度缺乏(較常見)。慢性高血鈉主因為渴中樞有病變、尿崩症。其臨床表現主要是高血清滲透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前面生理學已詳述血漿鈉濃度的生理意義:Ke+增高後會引起心臟毒性,所以會儘速排除體內。因此高血鈉主因流失過多水分(較常見)或過度鈉鹽攝取
依據理學檢查分為
a.矯正基本疾病: 如控制糖尿病、腹膜炎、腸阻塞、急性胰臟炎等基本病因。若因過量使用利尿劑引起的體液缺乏,則需停用利尿劑。
b.補充水分的原則:一般而言,若病人有低血壓,應補充等張溶液,可以在前1小時補充0.5~1 公升生理食鹽水等,接著則需補充低張鹽水甚至於未含有鈉離子的自由水分
c.缺乏的水量可由下列公式推算: 0.6×體重×[(血鈉/140)-1 ] 。 矯正速度應以不大於0.5 mEq/L/hr為準。
- 前言:
- 高血鈉症之病生理學:
- 身體對抗高血鈉的防禦機轉
為維持體內滲透壓正常運作,當身體血漿鈉濃度升高引起高血清滲透壓,由下視丘上的滲透壓受器(Osmoreceptor)感應,而所表現的方法是經由抗利尿激素(ADH)之分泌增加來回收水份及口渴喝水來維持滲透壓下降,表現出來的是尿液的滲透壓增加及水份的攝取量增加。舉例而言:若血清滲透壓(Posm)大於280 mOsm/kg,ADH開始分泌,血清滲透壓大於285 mOsm/kg,會覺得口渴而喝水;ADH分泌會使自由水分(Free water)由腎集尿小管回收,尿液滲透壓上升,不論喝水或自由水分回收,均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而恢復正常。
即使有高血鈉症的促發因素,人體仍可經由大量飲水而降低血清滲透壓;所以高血鈉症之產生必須另有所謂“維持因素”(Maintanance factors),這些最常見的就是病人之意識不佳,無法喝水,嬰兒太小無自發飲水或渴中樞有病變受傷而無法喝水。
引起高血清滲透壓的原因有:
尿崩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中樞性)或腎小管對ADH之反應不佳腎因性。
口渴中樞異常:
位於下視丘之中樞因外傷或顱內手術造成,此種病人必須給予充足水分,以免嚴重缺水。
溶質利尿作用:
長期用鼻胃管灌食或嚴重高血糖所引起之溶質利尿,可測定尿液尿素氮及尿糖鑑別。
自消化道流失過多水分:
嚴重嘔吐、腹瀉。
第三空間流失水分:
如急性胰臟炎,腹脈炎和大範圍燒傷皆可能流失大量水分。
- 高血鈉症之分類:
- 低體液容積高血鈉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此類病人原因是同時流失水分與鹽分,但水份流失量較多,而且病人無法攝取足量之自由水分(free water),這類病人常是嬰兒及痴呆老人,發生在嘔吐、發燒、腹瀉或使用利尿劑流失水分、鹽分卻未補充水分; 前三類情況病人的尿液滲透壓升高(超過600到800mOsm/kg)且尿鈉排泄量減少,第四類患者尿鈉排泄量常大於20 meq/L,另外阻塞性後利尿期(Post obstructive diuresis)此時尿鈉濃度可以正常,減少或增加,尿液滲透壓則是偏低(300到600mOsm/kg)。
正常體液容積高血鈉症((Euvolemic hypernatremia)
此類病人原因是流失過多水分引起,如中樞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us,腎因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患者尿液滲透壓小於血漿滲透壓,代表不是ADH的量缺乏( Central DI) ,就是腎小管對ADH的作用有阻抗性(ADH Resistance)。
高體液容積高血鈉症((hypervolumic hypernatremia)
此類病人是因過度鈉鹽攝取引起,患者尿鈉排泄量常大於100 meq/L
高血鈉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與水分缺乏量有關,缺乏的水量可由下列公式推算:0.6×體重×[(血鈉/140)-1 ]最早的症狀可能包括口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精神虛弱,頭暈和暈厥,但較嚴重的是感覺遲鈍、昏睡、全身抽筋,或昏迷,理學檢查,可見體重減輕,姿勢性低血壓,皮膚乾燥,心跳加快,腋窩乾燥,口腔黏膜乾燥,和意識障礙,一般而言,如果體內水分缺乏15%,可能血壓下降或意識昏迷。
- 高血鈉症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 病史詢問:
這是簡單而重要的步驟。通常經由病史詢問有無控制不佳之糖尿病,是否病人最近的尿量很多;是否嚴重嘔吐、腹瀉、正在使用利尿劑之病史、是否病人最近有顱內外傷或顱內手術等,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腸阻塞、急性胰臟炎的情形
病人的理學檢查:
理學檢查可發現有無水分缺乏或過量的表徵,可依據病人體液容積狀態區分為三大類原因:
實驗室檢查:
a.尿液滲透壓(Uosm)之臨床應用:
高血鈉症則可刺激ADH分泌,Uosm應超過600到800mOsm/kg,若尿液滲透壓顯示的確是濃尿,表示ADH的確有發揮作用,高血鈉的原因可能是鈉攝食量大輻超過水攝食量或是體內由腎臟以外地方(如呼吸道或皮膚)喪失水份;相反地,在高血鈉的情況下,尿液滲透壓若仍小於血漿滲透壓,代表不是ADH的量缺乏( Central DI) ,就是腎小管對ADH的作用有阻抗性(ADH Resistance)。Uosm<300 mOsm/kg: 考慮中樞性尿崩症,腎因性尿崩症Uosm 300到600mOsm/kg:考慮長期用鼻胃管灌食或嚴重高血糖所引起之溶 質利尿或阻塞性後利尿或使用利尿劑流失水分卻未補充水分Uosm>800 mOsm/kg: 考慮嘔吐、發燒、腹瀉
b.尿液尿素氮,尿糖及尿鈉排泄量鑑別之臨床應用:
可區分溶質利尿的原因
- 高血鈉症的治療:
鉀離子的恆定(Potassium Homeostasis)
我們知道,鉀離子是細胞內液(ICF)的主要陽離子,全身鉀離子的分佈如下:體內約有3600mEq的鉀離子.百分之九十八是在細胞內液(ICF),2700mEq在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骨、肝、紅血球各約250mEq,腦、心肌及各器官均有鉀離子,百分之二是在細胞外液(ECF),約70mEq,其中的1/4在血漿plasma內(17mEq)
鉀的重要生理作用如下:(1)鉀參與體內多種代謝作用,如葡萄糖和蛋白質合成。例如:鉀缺乏時,會干擾細胞合成C-AMP及其作用,引起腎小管細胞對ADH的反應變差,導致尿液濃縮能力下降,最後造成臨床上多尿現象polyuria)。(2) 細胞膜內外的靜止電位主要是由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比例所決定,所以不論是低鉀或高血鉀,均可造成致命的肌肉麻痺或心律不整。
為維持體內器官正常運作,當身體缺乏鉀時(potassium depletion),通常各細胞內鉀濃度的改變各不相同,降低最明顯的是骨骼肌(所以低血鉀會有肌肉無力現象),而心肌細胞的鉀離子會在嚴重鉀缺乏時才降低,而腦細胞是下降最少的。鉀離子之缺乏,定義上是組織鉀離子濃度與氮濃度的比值小於2.5mEq/gm。人體每日約攝取40~120mEq的鉀離子,至少約須攝食20~30mEq才不會造成鉀缺乏。由於體內的鉀離子主要在胞內,所以血清鉀濃度下降,不一定代表體內鉀總量減少;鉀離子的排泄,包括腎臟(占90%),腸胃道(占5~10%)及流汗(少量)。有了這樣的基本知識,血鉀的高低可約略分為三大類原因:(1)細胞內外的移動(即體內總含量正常,但血鉀高或低)(2)攝取量的問題(包括口服及其他途徑)(3)鉀離子的流失問題(包括由尿液,糞便及汗水流失過高或過少)。
a.胰島素:促進Na-K ATPase作用,鉀移向細胞內
b.乙型交感神經受器作用:促進Na-K ATPase,鉀移向細胞內
c.鹼中毒:促使細胞吸收K+
d.甲型交感神經受器:抑制肌肉細胞吸收K+
e.劇烈運動:骨骼肌釋放鉀離子到血中
f.酸中毒:細胞釋出鉀離子
g.高血清滲透壓:促使細胞釋放鉀
(以上1~3因素會產生低血鉀,4~7因素會引起高血鉀,但此時體內鉀含量是正常的)
雖然有少部分的鉀離子靠糞便(每天5-10mEq)及流汗(0~10mEq)排除,但大多數仍由腎臟來排除(主要是靠皮質集尿小管和連接段以及外側髓質之集尿小管)。值得注意的是,腎臟對高鉀的反應較快,如果短時間內攝食過多的鉀,可迅速於12小時內排出一半(可達1000mEq);鉀缺乏時,每天仍有5-10mEq的鉀經由尿液排出。
血液中的鉀離子可完全經由腎絲球過濾,接著在近端腎小管,亨利氏環及遠端彎曲小管幾乎所有的鉀被回收,鉀在皮質集尿小管的分泌主要由以下四大因素所影響:
1.血漿鉀濃渡(plasma K+ concentration)
2.醛固酮的作用。
3.到達遠端腎元鈉及水的流速。
腎小管內腔陰電性(1~2是主動調節,3~4是被動調節)
說明如下:
- 鉀離子的生理學
- 影響體內鉀離子於細胞內外移動的因素(Transcellular shift):
- 以上各因素影響血鉀的輻度如何呢?
a.注射胰島素後,血鉀下降約0.5mEq/L,在60到90分鐘內下降,此作用可持續超過3小時。
b.乙型交感神經受器(Beta catecholamine)刺激,常見於心肌梗塞急性期,delirium tremor,恐慌症,下降輻度約0.4mEq/L
c.運動對血鉀的影響,可依劇烈程度區分:
慢走:血鉀上升約0.3~0.4mEq/L
中度運動:上升約0.7~0.8mEq/L
劇烈運動:上升約1.2~2.0mEq/L
d.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可扭轉劇烈運動引起的血鉀上升
e.高血清滲透壓:每增加10mOsm/kg,血鉀上升約0.6mEq/L
f.體內酸鹼狀態如何影響血鉀濃度?如下
代謝性酸中毒*:pH↓0.1→K↑0.6 (0.2~1.7)mEq/L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pH↓0.1→K↑0.1
代謝性鹼中毒:PH↑0.1→K↓0.3
急性呼吸性鹼中毒:PH↑0.1→K↓0.25
*指的是無機酸(如 HC1),若是有機酸(如乳酸),則不會造成鉀離子的shift
- 腎臟如何處理並維持鉀離子的恆定( Renal handling of K+)
- 血鉀越高,鉀的分泌量越多。 醛固酮的作用:
如前所述,醛固酮除了促進鉀在腎小管的分泌量。醛固酮可促進鈉離子回收,使管腔帶負電荷;醛固酮加強basolateral membrance處Na-K-ATPase幫浦的作用,使細胞內鉀濃度升高;醛固酮加強luminal membrance處鉀通道打開的數目;結果是鉀離子容量由遠端腎小管細胞分泌進入管腔中,而由尿液排出。
遠端腎元尿液流速的影響方式:
當鉀由細胞分泌入管腔液中後,二者之濃度差減少,鉀不再分泌入管腔,此時若有源源不斷的distal flow則可沖走K+,造成管腔內相對於遠端腎小管細胞是低鉀狀態,Distal flow rate是相當重要的生理機轉,可讓醛固酮調節鈉平衡及ADH調節水平衡而不干擾到鉀離子。舉例如下:心衰竭之低體液容積狀態,會刺激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分泌,進而造成鈉及水滯留。若無使用任何治療,心衰竭病人不會產生低鉀血,其原因是雖然醛固酮會促進鉀的分泌,但因腎絲球注流減少,使近端腎小管回收鈉,以及ADH回收水,使得到達遠端腎元之流速減少,鉀分泌也因而減少; 但是若利尿劑(Lasix或thiazide),抑制了鈉的回收,使得distal flow增加,那麼低血鉀就會產生。
腎小管內的陰離子增加,可促進鉀離子的分泌:
如使用Cerbenicillin陰離子無法回收,使負電增加,會促使鉀離子分泌。(Ketonuria,亦是相同原理)。
低血鉀症
低血鉀症的定義是指血清鉀離子濃度小於3.5 meq/L,由上面的說明我們知道,血清鉀並不代表體內鉀離子總含量,因鉀離子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陽離子,可能在細胞內外間移動,因此低血鉀症的原因可能是鉀的攝食不足及流失太多導致體內鉀離子總含量減少,也可能是體內鉀分佈重分配所造成(鉀由血液中移動至細胞內),此時全身鉀的總量並未出現明顯的減少。雖然每位低血鉀症病人的症狀與血鉀濃度高低有個別差異,但多數低血鉀症病人的臨床症狀略與血鉀下降量與下降速度成正比;一般而言,除非血清鉀離子濃度小於3.0meq/L,否則病人可能無症狀;其次急遽發生的低血鉀症(如低血鉀陣發性肌肉麻痺症)往往導致嚴重的症狀,相反的緩慢發生的低血鉀症則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的症狀。
低血鉀症的病人可能有肌肉無力、心電圖的變化、橫紋肌溶解症、及腎臟濃縮能力降低的臨床表現。雖然每位病人的症狀與血鉀濃度高低有個別差異,但多數病人血鉀濃度小於2.5meq/L才會肌肉無力,早期病人可能抱怨虛弱、頭暈及下肢肌肉無力,嚴重低血鉀症則全身的肌肉無力甚至呼吸衰竭;低血鉀會引起心電圖的變化,T波變平、ST間期延長、出現U波都是常見的變化,低血鉀也可能會促發毛地黃中毒,嚴重鉀缺乏則會促發各樣心律不整,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心室早期收縮(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 甚至心室心律不整(ventricular arrhythmias),不過心電圖的變化與血清鉀離子濃度也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長期的鉀缺乏很容易導致腎小管細胞、骨骼肌的變化,腎小管細胞出現空泡和腎小管的周圍結疤是典型的病變,它可能就是鉀缺乏導致腎臟濃縮能力降低的基本原因;鉀缺乏也常引起骨骼肌的斷碎及出現空泡,與橫紋肌溶解症。
發生低血鉀症的原因可大略區分為三大類,且各有不同特點:
a.體內鉀分佈重分配:鉀由細胞外移動至細胞內。
b.減少鉀淨攝取量: 包括口服及其他途徑。
c.鉀離子流失量增加: 包括由尿液、消化道及汗水流失。
必須注意的是,病人可同時存在以上三種情況。
a.低血鉀症的診斷(請讀者參考低血鉀症診斷流程圖)必須先排除因檢驗誤差引起的假性低血鉀症和體內鉀分佈重分配。
對於低血鉀症的評估,必須考慮到病人的病史、理學檢查(尤其是血壓及體液容積狀態)、鉀流失的途徑及速度、血鉀的變化、血液酸鹼指數的變動等因素。鉀缺乏的原因通常由病史就很明白,然而,慢性濫用輕瀉劑或心因性、自發的嘔吐而造成鉀缺損的病人,很少自動提供正確的病史,當病史模糊時測量尿液中鉀的排泄量有助於鉀缺乏的病因診斷。
b.再將真正鉀缺乏依其依據病人尿鉀排泄量分為鉀由腎臟流失(每天尿鉀排泄量大於20 mEq)和鉀由腎臟外流失(每天尿鉀排泄量小於15 mEq) 2大類。這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c.有用的實驗室檢查:
若病人每天尿鉀排泄量大於20 mEq,可先測TTKG(transtubular K concentration gradient):得知尿鉀流失是否由於腎上腺礦物質皮質固醇的作用。
TTKG=尿鉀濃度×血漿滲透壓/血鉀濃度×尿液滲透壓
若TTKG>4可進一步測量血漿腎素活性,醛固酮及皮質醇濃度區分庫欣氏症候群、原發性醛固酮分泌過多症和續發性醛固酮分泌過多症
a.治療低血鉀症的治療原則是矯正基本疾病,對於低血鉀本身則給予鉀的補充。雖然不易正確估測體液內缺少鉀的量,一般而言,在正常pH值時通常體內缺乏200mEq的鉀才會出現低血鉀症。血鉀每下降1.0mEq/L,人體鉀總量又減少200~400mEq。所以原則上
血鉀 3.0 mEq/L 約缺200~300mEq
血鉀 2.5 mEq/L 約缺400~500mEq
血鉀 2.0 mEq/L 約缺600~700mEq
b.治療可給口服鉀鹽或由輸液補充,病人的腎機能正常時,可給予高鉀飲食及每天口服80至120mEq的氯化鉀;腎機能不佳之時,則每天給予30至40mEq的鉀鹽即可,另外必須小心觀察血鉀的變化,避免病人發生高鉀血症。
c.果病人的腸胃吸收機能不佳或低血鉀症引起極為嚴重的症狀需要緊急處置之時,可由靜脈輸注鉀鹽溶液,此時應特別注意的是:氯化鉀溶液濃度不超過40mEq/L,每小時給予的鉀速度不超過20mEq,而且必須監視觀察病人的心電圖。
d.必須一提的是急性酸血症之時(例如糖尿病酮酸血症或嚴重腹瀉引起者),細胞內的鉀易於移動至細胞外,使血鉀升高,可能會使本來存在的鉀缺乏受到忽略,迅速矯正酸血症之後,鉀由細胞外移動至細胞內,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低鉀血症,這種情況可能發生於迅速矯正糖尿病酮酸血症而未迅速補充鉀鹽之時。
e.鹼血症往往伴有低血鉀症,此時通常另有明顯的氯缺乏的現象,如果不補充氯化物而只給予鉀鹽(例如碳酸鉀或檸檬酸鉀)的話,鉀鹽不能保留於體內,低鉀血症無法得到改善,因此在鹼血症存在的情況下,給予氯化鉀才是最適當的做法。
f.如果腎小管性酸血症病人,可給予檸檬酸鉀。
- 前言:
- 低血鉀症的臨床表徵:
- 低血鉀症的原因
- 鉀由細胞外移動至細胞內
這類的原因可發生於下列情況:
- 鹼中毒: 血中pH每增加0.1,血鉀約下降0.4mEq/L
- 注射胰島素,血鉀約在30到60分鐘內下降,此作用可持續約3小時。
- 高度乙型交感神經興奮狀態:常見於心肌梗塞急性期,血鉀下降約0.4mEq/L
- 使用乙型交感神經刺激藥物(Beta-agonist): 如Theophylline、terbutaline
- 低血鉀陣發性肌肉麻痺症(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可能有家族型(familial type)或甲狀腺機能亢進型(thyrotoxic type),此時鉀的攝食既未減少,鉀的喪失也未增加,但卻可能發生嚴重的低血鉀症。
減少鉀淨攝取量: 包括口服及其他途徑。
單純由於鉀的攝食不足所引起的低血鉀症是非常少見的,除非病人長期食用不含鉀鹽的食物或長期未進食而體外補充的液體又不含鉀鹽。因為只有在這些情況下,腎臟每天強制性的排出10mEq左右的鉀才可能引起低血鉀症。
鉀離子流失量增加: 包括由尿液、消化道及汗水流失。
a.鉀由尿液流失
- 利尿劑的使用:利尿劑促使鈉的排泄增加時,遠端腎小管的鈉與鉀的交換增加,結果鉀的排泄也增加,其次,利尿劑會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以及「低氯血性鹼血症」,更使鉀流失加重。
- 失鹽性腎病變(salt-losing nephropathy)
- 糖尿病酮酸血症:此時由於到達遠端腎小管的陰性酮酸離子增加,導致鉀的分泌增加,因此大量的鉀可能經由尿液流失,據估計,酸血症持續存在3至4天的話,流失的鉀可能超過500mEq。
- 腎上腺的礦物質皮質固醇分泌過多(minerocorticoid excess):在庫欣氏症候群、原發性或續發性醛固酮分泌過多症、以及口服大量的類固醇之時,多量的礦物質皮質固醇會引起明顯的鉀流失
- 腎小管性酸血症:此時由於到達遠端腎小管的鈉增加時,會促進鉀由腎小管細胞分泌至腎小管的管腔,而使鉀的排泄增加。
b.鉀由消化道流失:
嘔吐、腹瀉、長期使用瀉劑、以及腸道廔管都會導致可觀的鉀流失,此時通常也會伴有體液容積不足以及鉀缺少的現象,後者誘生了多量的「醛固酮」的分泌,容易導致鉀由腎臟流失,往往因而使得鉀缺少更為加重。
c.鉀由汗水流失是非常少見的
- 低血鉀症的鑑別診斷:
- 低血鉀症的治療:
高血鉀症
高血鉀症是內科急症,其定義是指血清鉀離子濃度大於5.0 meq/L,嚴重的高血鉀症病人如果不立刻處理可能在短期間內死亡,危險性在於它會引起心臟停止跳動,心電圖的變化可顯示出血清鉀對於心臟的毒性影響。不過心電圖的變化與血清鉀離子濃度也不具有絕對的相關性。正常的腎臟能夠使血清鉀維持在4meq/L左右,因此腎衰竭是高血鉀症的最常見原因。
高血鉀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肌肉症狀及心電圖異常。雖然每位病人的症狀與血鉀濃度高低有個別差異,但多數病人血鉀濃度大於8.0 meq/L才會肌肉無力,可能的例外是高血鉀陣發性肌肉麻痺症(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 病人血鉀到5.5meq/L之時就會肌肉無力:早期高血鉀症的病人可能抱怨虛弱及下肢肌肉無力胸前不適感等,嚴重高血鉀症則全身的肌肉無力,但呼吸肌及腦神經支配的肌肉不會侵犯。
高血鉀症最主要的危險還是心臟的變化,有些研究指出,早期的心電圖變化(血鉀超過6.0 meq/L之時)是T波變高變狹(tented T wave),血鉀繼續升高到7.0至8.0 meq/L之時,心臟傳導系統就會受到抑制,先是PR間期延長,再則P波消失,ST節段變狹,QRS波變寬,血鉀升高到8至9 meq/L之時,寬廣而不規則的QRS波與T波相聯,最後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心臟終於停止跳動。不過也有人認為心電圖的變化與血清鉀離子濃度不具有絕對的相關性。甚至於有研究發現,有高血鉀症病人血鉀升高超過9 meq/L但心電圖仍然正常或接近正常。有些學者認為心電圖的變化與血鉀高低個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心臟的傳導,包括低血鈉、低血鈣、及酸中毒都會加強高血鉀的心臟毒性而高血鈉及高血鈣則有保護作用。
與低血鉀症類似,發生高血鉀症的原因可大略區分為三大類:
a.體內鉀分佈重分配:鉀由細胞內移動至細胞內外。
b.增加鉀淨攝取量: 包括口服及其他途徑。
c.減少鉀離子排除量: 包括由尿液及消化道排除。
所謂「假性高血鉀症(Pseudo hyperkalemia)」是指抽血的方式不適當(抽血時因反覆握拳頭,造成鉀由紅血球細胞內釋出,一般可增加血鉀1~2mEq/L)、試管內發生溶血、白血球過多症(大於10萬時,鉀由細胞內釋出)或血小板過多症(每增加10萬,血鉀增加0.15mEq/L)所引起的高血鉀症,此種假性高血鉀病人,不會有肌肉無力及這時心電圖並不會呈示高血鉀症的典型變化,重新抽血、測定血漿中的鉀而非血清鉀、小心避免溶血現象,就可避免「假性高鉀血症」的出現。
a.高血鉀症的診斷(請讀者參考診斷流程圖)必須先排除假性高血鉀症和體內鉀分佈重分配。
b.臨床上,高血鉀症最常發生於腎臟機能不好之時,急性腎衰竭的病人,一方面腎絲球過鉀缺濾率及腎小管的機能受損使鉀的排泄減少,另一方面則體內的異化作用旺盛使鉀的釋放增多,因此極易發生高鉀血症。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則不同,如果病人並未發生少尿症也沒有過量的鉀負荷的話,血鉀是否升高與病人體內「腎素醛固酮系統」的活性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情況穩定的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其血漿腎素活性及醛固酮的分泌並不會減少,有些病人反而有皮質醛酮增多的現象,因此血鉀升高的情況較少發生。不過有些病人卻有腎素及醛固酮分泌減少的現象,因此雖然病人仍有尿液排出,卻很容易發生高血鉀症,輕微至中度腎衰竭的病人發生高鉀血症之時,必須考慮到這種情況。
c.高血鉀症的診斷是基於血鉀的測定及心電圖的典型變化,病因診斷則相當簡單,急性腎衰竭及末期腎臟病是基本的病因,由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所見、及一般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認腎臟機能衰竭的存在。
d.診斷低醛固酮症的方法:
- 測定清晨血漿腎素活性,醛固酮及皮質醇濃度:可在抽血清前一天晚上6點及當天早上6點各給20-40mg的Furosemide 以刺激腎素及醛固酮的分泌,在正常人是陽性,但低醛固酮性症病人不受刺激,仍然偏低。
- 亦可測TTKG間接得知醛固酮的作用假設腎皮質集尿小管(CCT)處的濾液滲透應與血漿一樣,UNa+大於25mEq/L
TTKG=UK÷Uosm/Posm / PK+ = UK+×Posm / PK×Uosm
正常人的TTKG在正常飲食時是8~9,若高鉀飲食,TTKG是約11,也就是尿鉀會大量排泄。若血鉀升高,而TTKG仍小於7(尤其是小於5),代表醛固酮分泌不足。例子:血鉀6.5mEq/L,Uk 30mEq/L,Uosm 560mDsm/kg
Posm:280,則TTKG=30×280/ 6.5×560=2.3
高血鉀的危險性在於它會引起心臟停止跳動,心電圖的變化可顯示出血清鉀對於心臟的毒性影響。治療高血鉀症必須考量立刻處理心電圖的變化。
病人的血鉀如果超過7meq/L之時,必須立即採取緊急措施來對付血鉀升高對於心臟的不利影響,可使用的方法是:注射葡萄糖鈣或氯化鈣,直接對抗鉀對於心肌細胞的不良作用。輸注鈣的方法是使用10%的calcium gluconate 5-10c.c.經靜脈注射緩慢給予,需兩分鐘以上。注射鈣立刻開始作用。作用維持時間約30-60分鐘。最好能夠持續使用心電圖如果心電圖異常持續存在,則5-10分鐘後可反覆給藥。應注意的是:假如病人正使用毛地黃,則不應給予鈣鹽。毛地黃中毒引起的高血鉀症應使用專一抗體(Digibind)來解毒。
此外並給予胰島素及葡萄糖的靜脈輸注也可促進鉀由細胞外進入細胞內,而暫時使血鉀降低。葡萄糖及胰島素輸注的方法是使用25-50g葡萄糖.再加上10至20單位的胰島素經點滴給予。大約15-30分鐘內,會使鉀濃度約降低0.5-1.5 meq/ L。此作用可持續約3小時
也可使用重碳酸鹽以促進鉀進入細胞內而暫時使血鉀降低。重碳酸鈉可以緩慢靜注給予45meq,需五分鐘以上;如果心電圖異常持續存在,則10-15分鐘後可反覆給藥。但末期腎病患者很少對此種治療有效且重碳酸鈉會使心臟血管的負荷過度。造成急性肺水腫,經過緊急處置之後,就應設法使升高的鉀排出體外,使用離子交換樹脂可使鉀經由腸道排出,陽離子交換數脂會使鉀濃度降低,其下降速度比上述各方法都慢,但它能夠使鉀確實地排出體外,大約每一公克樹脂可移出1 meq的鉀。Kayexalate是一種不會被吸收的鈉循環式陽離子交換樹脂,經口服給藥,與鉀離子交換效果很好。Kayexalate會導致便秘,因此需與不易吸收的附加物(例如山黎醇sorbitol)合用,劑量是25-50公克Kayexalate溶於100c.c.的.20%的山黎醇液中。大約1-2小時內,會使鉀濃度約降低0.5-1.0meq/ L。此作用可持續約4-6小時。Kayexalate可以每3-4小時重覆給藥(一天可給4至5次),直到血清鉀恢復正常。因為鈉被吸收以交換鉀的排出,腎功能不好的病人可能會發生容積負荷現象。然而,藉著給予山黎醇以促使腹瀉,就可以減少容積。也可使用可充氣的直腸導管給藥,50公克Kayexalate溶於150c.c.的tap water,灌置直腸後留置30-60分鐘。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每隔一小時反覆灌腸。
病人的腎臟機能尚佳而無「少尿症」之時,可考慮使用大量的液體輸注及利尿劑(furosemide),促使鉀由腎臟排出;如果病人的腎臟機能不好的話,就應考慮施行血液透析來移走過量的鉀。
對於發生輕微高血鉀症的病人(血清鉀在5.5至6meq/L之間),首先必須查看檢體有無溶血並重新抽血、避免使用任何含鉀食物或藥物,避免輸入儲存太久的血液,立即追查引起血鉀升高的原因,並且密切觀察病人的血鉀和心電圖變化,如果血鉀升高的原因是組織壞死和外傷的話,應施行外科清創術將壞死的組織移取。
此外應注意的是:心電圖正常而血清鉀濃度很高,仍可造成病人突然死亡,血清鉀只是輕微升高,但有嚴重心律不整時,也可能使病人暴斃,尤其是血清鉀濃度急遽改變時;因此必須特別小心處理。
- 前言:
- 高血鉀症的臨床表徵:
- 身體對抗高血鉀的防禦機轉:
- 急性血鉀升高時,身體的調適方法
首先是體內細胞會將血清鉀吸收進入細胞內:其中的機轉是經由胰島素作用,乙型交感神經受器(此二者會增加鈉一鉀ATPase的活性) , 以上的作用只是暫時性的,多餘的鉀還是必須靠腎臟在6至8小時內排除,機轉是經由高血鉀本身直接到激腎小管分泌鉀及經由活化醛固酮(aldosterone)間接增加鉀的分泌。(此一部分前面生理學已詳述)
慢性血鉀升高時,身體的調適方法:
若是慢性服用高鉀食物,體內的防禦機轉,除了增加尿液中鉀的排泄量之外,另可藉由醛固酮的作用,增加細胞對鉀的吸收及大腸分泌鉀離子。
- 高血鉀症的原因:
- )體內鉀分佈重分配:
此種機轉在急性高血鉀是相當常見的,因為尿鉀排泄尚來不及矯正過多的血鉀。這類的原因可發生於下列情況:
a.酸血症:血中pH每下降0.1,血鉀約上升0.2~1.7mEq/L
b.使用-阻斷劑(Beta-blocker): 如propranolol,、atenolol。
c.毛地黃中毒: 毛地黃會阻斷鈉一鉀ATPase
d.高血清滲透壓:每增加10mOsm/kg,血鉀上升0.6 mEq/L
e.高血鉀陣發性肌肉麻痺症(Hyper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此時鉀的攝食既未增加,鉀的喪失也未減少,但卻可能發生嚴重的高血鉀症
f.組織異化作用增加:包括外傷,化學藥物治療後皆可造成細胞壞死釋於鉀離子,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組織異化時,蛋白質(異化成尿素) 、磷酸、及核酸(異化成尿酸)亦由細胞內釋出,所以血中尿素氮、尿酸及血磷均會升高。
增加鉀淨攝取量: 包括口服及其他途徑。
正常腎功能的成人除非是短時快速滴注鉀離子或是嬰兒(由於體積較小)才會產生致命的高血鉀。另外若使用貯存過久的全血輸血,亦可能造成。但是若尿鉀排泄有問題(如腎衰竭,有效循環容積缺乏,或低醛固酮症)則只要攝取高鉀食物即有可能造成高血鉀。
減少鉀離子排除量:
首先比較一般人和末期腎病鉀的排除方式:
一般人:90%鉀離子由尿液排除,5~10%由大便排除,少量由汗液排除。末期腎病:由大便排除量可達30%~50%之攝食量。所以一般人血鉀升高的原因幾乎都由於尿鉀排泄減少:末期腎病患者則由於尿液及消化道排除鉀離子減少皆可造成高血鉀症。
減少尿鉀排泄:主要有三種機轉
A.腎衰竭(Renal Failure):
正常的腎臟能夠使血清鉀維持在4meq/L左右,如果腎機能不佳無法有效的將鉀排出體外的話,高血鉀症就很容易出現了,比如說,病人發生了「無尿症」而又加上厲害的組織傷害之時,血清鉀可能每天上升2至4meq/L左右。
B.有效體液容積缺乏(Effective volume depletion)
C.低血醛固酮症(Hypoaldosteronism)
低血醛固酮症的原因可能
- 腎素一血管張力素系統活性下降:a.低腎素低醛固酮血症併輕度腎功能不全,b. 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 ,c. 使用轉化梅抑制劑 (ACEI) ,d. 使用環孢靈(Cyclosporine)
腎上腺合成不足:a.原發性腎上腺功能不足(併低皮質醇) ,b.肝素使用(只有醛固酮下降,皮質醇正常) ,
醛固酮抗性: a. 使用保鉀利尿劑(spirolactone)、Baktar、 Cyclosporine, b.假性低醛固酮性症
- 高血鉀症的鑑別診斷:
- 高血鉀症的治療:
參考文獻
- Singer GG: Fluid and Electrolyte Management. In: Ahya SN et al., eds. The Washington Manual of Medical Therapeutics. 30th ed, 2001; pp43-60.
- Rose BD, Post TW: chapter 12-14, 25-28.In: Rose BD, Post TW eds. Clinical physiology of acid-bas and electrolyte disorder. 5th ed, 2001; pp372-446,696-930.
- Lake EW and Humes HD : Fluid and Electrolyte Management. In: Massry SG, Glassock RJ, eds. Massry & Glassock’s Textbook of Nephrology 4th ed, 2001; pp984-1003.
- Muther RS et al: chapter 7 Clinical disorder of sodium balance, chapter 8 Clinical disorder ofwater balanc, chapter 9 Clinical disorder of potassium balance.In: Muther RS et al eds. Manual of Nephrology 1st ed.1990;pp18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