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肌肉關節疾病

Print

    認識僵直性脊椎炎

    王愷君醫師(112-09-01)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疾病,因無類風濕因子及以侵犯脊椎關節為主,歸類在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的疾病之一。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為脊椎關節、薦腸關節(骨盆後方兩側)及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發炎會帶來疼痛而嚴重者其鈣化僵硬,使脊椎失去原有的柔軟度而形如竹竿,早年被稱為「竹竿病」。 部分病患會演變為嚴重的駝背。除了主要的脊椎或關節病變,也可能侵犯全身每一個組織或器官,如眼睛、肺部和心臟瓣膜等。據估計,國內約有三至五萬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由於病患發病早期與一般關節酸痛相似,往往輾轉求醫未果,既延誤病情,且身心備受煎熬。

    流行病學:據估計國內約有三至五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男比女多,男女比約為 5-10:1;好發年齡自青春期至40歲,發病高峰期約為28歲。

    病因與致病機轉:
    真正的病因與致病機轉不明,可能與多重因子的參與相關,研究指出與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環境因素有關。

    1. 先天遺傳:
        與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HLA-B27有密切關聯,台灣僵直性椎炎患者百分之九 十五以上具有此抗原。國內有此抗原的人口比率約為5.5%(5-9%),但是 HLA-B27 陽性的人中只有 2~10%發病。換句話說,HLA-B27 陽性並不等於患有僵直性脊椎炎,而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HLA-B27 陰性的可能性很低。家族成員的發病率與HLA-B27息息相關;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且其HLA-B27陽性,若其小孩 HLA-B27亦為陽性,他得病的機會約 20%,若 HLA-B27為陰性,則遺傳發病的機會幾乎是零。由於小孩有一半的機會由遺傳得到HLA-B27基因,因此整體而言,小孩子得病的機會約為10%。在 HLA-B27 陽性的小孩中,男生得病的機會又比女生高。

    2. 後天環境因素:研究顯示與某些特定的微生物,尤其是細菌感染後所引起的免疫機制有關。

    臨床表現:

    1. 典型症狀: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下背痛通常以兩側薦腸關節處為最顯著,有時可似坐骨神經痛往後腿延伸,嚴重時於胸骨─肋骨交接處亦有壓痛。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於休息時更明顯,尤以晨間為最,嚴重時病人在半夜因酸痛及僵硬感而醒,有時病人會併有胸椎及頸椎的疼痛與僵硬。

    2. 周邊關節炎:多為不對稱之少數關節發炎。

    3. 急性葡萄膜炎與虹彩炎〈acute uveitis〉:發生於約 25%之病人,症狀為眼 睛紅腫充血,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

    4. 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enthesopathy)。在脊椎,它會產生發炎、 疼痛、並形成韌帶贅(syndesmophytes),嚴重者形成竹竿狀脊椎(bamboo spine)。

    5. 其他器官系統的侵犯:有些病人可合併心臟、肺、腎臟、消化道及神經系統 之侵犯。

    診斷準則:

    目前普遍認定僵直性脊椎炎的診斷標準,是依據1984年訂立之Modified New York Criteria:

    1. 下背痛及僵硬,休息無法改善,運動可緩解,3 個月以上。

    2.  腰椎運動範圍受限。

    3.  擴胸範圍受限

    4.  X 光有薦腸關節炎,雙側 2 級或單側 3 級以上。

    確定診斷需要符合第 4 點加上 1-3 點中任何一項。

    診斷:

    1. 病史詢問。

    2. 理學檢查:薦腸關節疼痛的檢查,脊椎彎曲度的測量,深吸、吐氣間胸圍的測量。

    3. 實驗室檢查:血中發炎指標如 ESR、CRP,血中免疫球蛋白 A,對於診斷不明確的病人,HLA-B27陽性與否可為參考。

    4. 放射線攝影檢查:薦腸關節X光攝影、核磁共振掃描、電腦斷層等。

    治療:

    1. 病人教育:了解臨床症狀、病程進展及自我運動復建。

    2. 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減少關節疼痛及僵硬,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和免疫調節劑(DMARDs)為主。若上述藥物效果不彰,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

    (1) 非類固醇消炎藥:目的在減輕疼痛及消炎,使病人能多做運動,增進生活品質;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及活動性。劑量可根據疼痛程度調整給藥。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水腫、腎功能障礙等。

    (2) 免疫調節劑:最常使用是撒樂腸溶錠(sulfasalazine),具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用,可改變疾病活性。撒樂腸溶錠的副作用不多,少數人可能出現皮膚過敏、腸胃不適、肝功能障礙、 頭痛或白血球偏低等。一般建議應早期使用。

    (3) 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物:這些新一代的藥物可精準調節免疫機轉,有效控制發炎及緩解症狀,副作用也比傳統藥物少。目前核准使用的生物製劑包含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及介白質17(IL-17)抑制劑,多為皮下注射。小分子標靶藥物則為口服,可以阻斷參與發炎之特定細胞激素。這類藥物使用時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 疼痛或發癢;另外,因為藥物會調節免疫機制,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感冒),應定期回診追蹤。

    3.復健與運動: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最好的運動是游泳、瑜珈及柔軟體操,避免具高衝擊性的激烈運動。

    4.外科療法:嚴重之脊椎前彎(佝僂症)會使病人行走時脊椎無法向後仰,兩眼無法平視正前方,則可以脊椎矯正手術,改善生活品質。

     

    相關資源中文網站

    1.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

    2.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 http://www.ascare.org.tw/

    警語: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取代醫師診斷與相關建議,若有身體不 適,請您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