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疾病簡介
呂聆音主任(112-09-01)
季節變化之際, 過敏體質的病患總會因打噴嚏,鼻塞及流鼻水,蕁麻疹或氣喘症狀明顯的增加, 而不得不到醫院看病. 所謂過敏體質是指當人體接觸到周遭環境中對於人體無害的物質, 如花粉﹑灰塵﹑黴菌﹑動物毛皮﹑或玉米﹑海鮮﹑牛奶﹑花生等食物(過敏原)後, 體內免疫系統產生對該物質的特異性IgE抗體(正常人不會有這種反應), 此IgE抗體附著於鼻腔, 呼吸道黏膜, 及皮下組織上的巨大細胞(mast cells), 刺激這些細胞, 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血小板活性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AF)及發炎性化學介質, 包括leukotrienes (LTB4及LTC4)﹑prostaglandins(PGD2)等. 這些化學介質作用於鼻黏膜血管, 使血管擴張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產生鼻塞現象; 作用於腺體, 使分泌物增加而流鼻水; 作用於鼻黏膜之神經則引起鼻癢及打噴嚏, 稱為「過敏性鼻炎」. 同樣的作用於眼睛, 引起眼睛紅﹑癢與流眼淚, 稱為「過敏性結膜炎」. 作用於支氣管, 引發氣道平滑肌收縮與黏液過度分泌﹑黏膜水腫﹑導致「氣喘」. 作用於皮下組織, 使血管擴張, 刺激皮下神經, 導致全身遊走性非常癢的塊狀浮腫, 俗稱「風疹或蕁麻疹」; 有時這現象發生於較深層部位的血管時, 皮膚的腫脹會加厚,又稱「血管神經性水腫」, 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 如不幸發生於喉嚨, 病人可能會有胸悶﹑呼吸困難﹑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 這些症狀屬於急性期反應, 通常發生於接觸過敏原後2~5分鐘, 而於15~20分鐘時症狀最嚴重. 接下來由於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各種介質的作用, 許多與發炎有關的細胞, 包括了中性球﹑嗜伊紅性細胞﹑嗜鹼性細胞﹑幫助性T淋巴球隨即滲出聚集形成炎症反應, 約在4到6小時後造成過敏反應之續發性晚期反應, 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患者會產生此種現象, 加重與持續過敏反應. 在反覆接觸過敏原後, 每次引起過敏反應所需過敏原的劑量會越來越少, 且介質的產生及接受體敏感度增加, 促使再次接觸過敏原時反應性會提高而且延長, 而可能形成慢性過敏疾病, 如慢性鼻炎, 慢性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 與慢性濕疹等.
像許多免疫系統的疾病一樣, 我們不知道過敏反應是如何發病的. 過敏有很強的遺傳傾向, 若雙親之一有過敏性鼻炎, 其所生孩子之罹病率為百分之二十五; 若雙親皆有, 則機率增至百分之五十. 最新的研究顯示, 母親的過敏史對孩子是否出現過敏體質影響最大, 而且早在懷孕過程中就已開始形成. 一項研究發現, 孕婦血液過敏抗體IgE一旦超過100國際單位, 胎兒出現過敏體質及過敏性濕疹的相對風險, 即增加4到7倍. 此外, 過敏性鼻炎是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 而且有逐年增加的驅勢, 可能跟臺灣屬海島型氣候, 溼熱﹑溫差大﹑且空氣污染嚴重有關.
過敏性疾病可經由症狀, 病史與家族史診斷. 進一步可由IgE的升高, 或經由鼻鏡抽取鼻腔的分泌物, 支氣管鏡抽取氣道分泌物, 於顯微鏡下觀察其主要發炎細胞確定。若要檢查過敏原,可由皮膚試驗或抽血同時檢測多種常見特異性IgE抗體過敏試驗確定(MAST 或 CAP test). 過敏原方面,根據台北榮總統計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為, 佔68.5%, 其餘依次為家塵8.8%, 螃蟹5.6%, 蟑螂4.1%, 蝦2.4%, 貓1.75%, 蛤1.71%, 狗1.34%, 狗牙根(百慕達草)0.65%, 混合花草0.55%, 黃豆及花生各為0.5%, 蔬菜0.48%, 羽毛0.37%, 蛋白0.34%, 牛奶及魚各為0.27%, 桑科0.2%, 酵母﹑青黴菌屬及小麥各為0.17%, 牛肉﹑蛋黃﹑莧科﹑交錯黴菌屬及念珠菌屬各為0.1%, 豬肉﹑豕草及松樹各為0.06%, 水柳及玉米各為0.03%. 其中多數過敏原的主成份可能有抗原交互作用, 因此病人可以同時對多種物質過敏. 此外還有許多少見的過敏原沒有包含在內(如藥物), 須反覆由過敏史中得知.
過敏性疾病, 切勿病急亂投醫. 只要確定診斷, 接受由專科醫師開立之抗組織胺藥物﹑吸入性或鼻噴的類固醇製劑, 吸入性或口服之氣管擴張劑, 皆可有效減輕症狀, 控制病情. 而慢性的過敏, 則須耐心的治療, 直到免疫反應完全穩定下來為止. 過敏性疾病無法根治, 但「減敏治療」確知可以經由長期反覆的皮下注射或舌下滴入低劑量的過敏原, 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特異過敏原的過敏反應產生調節作用, 進而降低對過敏原的反應性. 可能是目前唯一可以讓病人長久脫離過敏之苦的治療方法.
無論如何, 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 是有效減少過敏病發的不二法則. 生活上多一分小心, 生活品質必能大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