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骨骼移植

Print

    異體骨骼捐贈在骨科運用之簡介 周怡君醫師 整理
    您也許聽過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 但您知道骨骼也可以移植嗎? 藉由骨骼銀行的成立, 可以保留大量的骨骼, 以提供其他患者使用。 但由於觀念未開, 以至於骨骼捐贈者少, 本科自民國79年成立以來, 即設立了骨骼銀行, 也有數位器官捐贈者提供了骨骼, 嘉惠了無數的病患, 但對需求量大的骨骼移植手術, 仍嫌不足。

    對一位骨科病患而言, 接受骨科手術後, 讓病患的生活及患肢能回到的術前的狀態, 是一次成功手術的最終目標。 要使病患能回到術前功能狀態, 有兩大重要的因素, 一為骨骼的癒合率, 另一為術後肢體的復健。 所以, 骨骼的癒合對病患術後的功能, 佔有重要的地位。 要達到良好的骨骼癒合, 需要有堅固的固定, 豐富的血流供應, 以及降低骨骼的缺損。 要降低骨骼的缺損, 需要骨骼移殖的幫忙。 骨骼移植術為骨科常施行的手術之一, 分為自體及異體骨骼移植。 自體骨骼需從患者本身取出, 再植入患者體內, 雖然具有相容性高, 感染率低的好處, 但由於取自患者本身, 所以有許多限制。 包括無法大量取用, 增加手術時間以及增加患者本身的痛苦。 尤其當大範圍的骨骼缺損, 需要較大部份的骨骼移植, 這時候光靠患者本身的骨骼來填補, 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骨骼, 因此需要異體骨骼移植的幫助。 所謂的異體骨骼移植, 是指由骨骼銀行或其他醫療市場取得他人的骨骼, 直接移植到病患的身上, 可省去取自體骨骼所花費的時間, 及減少病患的痛苦, 但異體移植的骨骼, 需要事先經過適當的處理, 否則可能將捐贈者本身的疾病傳染給受贈者, 同時也要降低排斥性及細菌或病毒的感染率, 因此異體骨骼的滅菌及保存, 是異體骨骼是否適用的基本條件。骨骼捐贈包含在器官捐贈項目之內, 通常於其他臟器摘取之後, 再由骨科醫生進行, 自捐贈者體內取出的骨骼, 經過放射線處理與基本疾病篩檢之後, 存放於攝式零下七十度的環境中備用, 經過處理的骨骼, 可破壞其抗原蛋白, 使排斥性及感染率降低, 同時受贈者也不需要如其他器官受贈者一般, 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一般而言, 在骨骼腫瘤切除的重健手術, 人工關節重健手術, 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創傷, 或者是骨骼感染切除壞骨術後, 這時候的骨骼缺損, 都是大範圍甚至於是一整段的缺損, 利用異體骨骼捐贈的骨骼, 可以提供一大範圍或整段骨骼, 作為骨骼生長的支架, 利用此支架, 除了能讓病患維持肢體的完整性, 更能讓患者本身的骨骼細胞, 隨著新生的血管, 逐漸生長到異體骨骼, 最後將異體骨骼融合成身體的一部份, 達到良好的癒合。 如果沒有異體骨骼的使用, 對於這類病患, 他們的骨骼就無法得以重健, 而造成肢體的永久障礙。

    一位遺愛人間的善心人士, 所提供的異體骨骼, 可以造福許多需要大範圍骨骼重健的患者, 使其肢體得以保留正常的外觀及功能。 對捐贈者而言, 在生命的最後, 能善用每一樣器官, 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更能達成其遺愛人間的宏願, 因此, 骨骼捐贈的觀念, 需要社會大眾更多的認知與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