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曾瑞成主任(112-09-01)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慢性發炎性全身性的疾病,主要侵犯四肢周邊關節,導致關節持續性的發炎,終而破壞關節,影響關節的活動,除了關節的病變之外,還有關節外組織器官的侵犯,例如皮膚,眼睛,肺臟,心臟,腎臟與神經系統等。
致病的原因不明,根據研究發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身上,容易找到某些特別的基因,例如DR4,再加上某些特殊環境因素,例如感染,會導致疾病的發作, 在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盛行率,例如北美白人的盛行率約在0.3~1.5%,此關節炎可發病於各年齡層,好發的年紀為40~60歲的女性,女比男約為3~4比1, 發病過程大部分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病的,於數周至數月中,漸漸發展成對稱性的多發性關節炎,且合併有晨僵的症狀,主要侵犯的關節有掌骨指骨關節(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近端指骨關節(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與腕關節( carpal joint) 以及第一,第二頸椎關節( atlantoaxial joint)等。嚴重時在X光片可見邊緣性腐蝕( marginal erosions)。
除了關節炎之外,可能侵犯其他的組織器官,例如皮膚的皮下結節( subcutaneous nodules)與血管炎(vasculitis),眼睛的乾燥症(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與鞏膜炎( scleritis),肺臟的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tis),肋膜炎(pleuritis)與肺結節( pulmonary nodules),心臟的心包膜炎( pericarditis)與心肌炎( myocarditis),腎臟的腎絲球炎( glomerulonephritis)以及神經病變等,有關節外病變的病人,疾病的嚴重度更甚於無關節外病變的病人。
診斷
美國風濕病學會與歐洲風濕病聯盟於2010年重新定義診斷標準,以下積分達到6分以上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侵犯之關節
|
發炎指數
|
1大關節= 0分
2-10大關節= 1分
1-3小關節= 2分
4-10小關節= 3分
>10關節= 5分
|
CRP且ESR正常= 0分
CRP或ESR高於正常= 1分
|
血清學
|
症狀持續時間
|
RF且anti-CCP陰性= 0分
RF或anti-CCP高於正常但低於3倍= 1分
RF或anti-CCP高於正常值的3倍= 2分
|
<6週= 0分
≧ 6週= 1分
|
臨床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血液中可見那些異常,百分之85的病人,血清中的類風濕性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呈現陽性的,除此之外,在疾病發作時,可見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目增加,血小板數目增加,血清中的發炎指數CRP與ESR也會上升, 嚴重的病人,甚至會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血液中血球降低等,俗稱Felty症候群(Felty syndrome)。
要如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要早期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破壞是不可恢復性的,根據研究發現,此類病人常在疾病發病後兩年內導致關節的破壞,故須早期診斷病人,早期使用藥物治療,來避免關節的破壞,第二要即早使用免疫調節劑(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
治療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鎮痛劑、皮質類固醇與疾病修飾抗風濕藥(DMARDs)。 治療新趨勢包括
(1)多種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合併治療法,
(2)選擇作用快、 副作用比較輕的疾病修飾抗風溼病藥物作為先發部隊,methotrexate(MTX)是最被廣泛使用的藥物
(3)善用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如恩博(Enbrel)、復邁(Humira) 、欣普尼(Golimumab)、欣膝亞(Cimzia)與類克(Remicade);抗 B 細胞生物製劑莫須瘤(Mabthera);抗介白素-6生物製劑安挺樂(Actemra);抑制 T 細胞活化生物製劑恩瑞舒(Orencia);JAK抑制劑捷抑炎(Xeljanz)、愛滅炎(Olumiant)與銳虎(Rinvoq);以及各種生物製劑的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 。
其他尚有新機轉的生物製劑在研發中,未來可能會陸續上市並引進臺灣,將造福更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有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來減輕關節炎與疼痛,保護關節,維持關節正常的活動度與增強關節附近肌肉的力量。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破壞性的關節炎,除早期診斷與即早治療之外,尚須有耐心與規則的服藥,並且定期追蹤,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