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弓內翻足手術

Print

    高弓內翻足手術

    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張維寧

    甲、臨床表現:腦麻兒的高弓內翻足除了內側足弓高起,後足內翻外,常併有跟腱過緊,也就是墊腳尖走路的步態。此外,由於腳板內翻、內轉的結果,病患多半呈內八字走路。這種變形在「 偏癱」,也就是半邊肢體受影響的腦麻,出現比例較「二癱」、「四癱」患者更高。

    乙、臨床檢查:臨床檢查首先要確定後足的內翻是否柔軟。檢查時用一公分厚的木板墊在患足的外側讓病患踩踏(Coleman block test)。若發現後足內翻可獲得矯正,那麼表示後足的變形仍未定型,可不必作跟骨的切骨矯正術。由於造成高弓內翻足的肌力不平衡多來自脛骨後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前肌等肌肉的異常張力,所以手術的方式是設法作肌腱延長或肌腱轉移。為了確定轉移後的肌肉能夠在正確時間收縮,也就是在新的附著部位發揮正常的拉力,術前的動態肌電圖檢查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表皮電極所收集的肌電訊號就足以提供充分資訊,僅有脛骨後肌由於在小腿的深層,一般的表皮電極無法偵測到這條肌肉的肌電訊號,所以需要使用細絲植入式動態肌電圖。檢查時由醫師自小腿中段內側刺針將細絲電極植入,有時會有少量出血,很快就會自行止住。細絲電極植入後加以固定,就不會有任何不適。不過,為了避免較小的孩子對步態分析檢查產生恐懼排斥,作此檢查的適合年齡多在7歲以後,病童較能接受父母、醫師的解釋之後,比較適合。另外,如果有大腿、小腿的內轉變形,也會造成高弓內翻足的惡化,這一部份也要用身體檢查和步態分析的方式,好好加以釐清。在本院的腦麻兒術前檢查,還會例行性做足底壓力分布的檢查,以確定病患在走路時將壓力集中在腳板的外側有多麼嚴重。

    丙、手術方式:若Coleman block test 顯示後足仍柔軟,則不需做跟骨的切骨矯正術或破壞關節的手術。如果細絲肌電圖顯示脛骨後肌的動態肌電圖完全正常或經常性收縮,那麼可將脛骨後肌延長、鬆解,或考慮將脛骨後肌靠外側的一半肌腱分出來植入腓骨短肌的肌腱。若脛骨後肌動態肌電圖顯示類似踝關節背屈肌之擺盪期活動,那麼可考慮將脛骨後肌轉到踝關節前方。此外若在擺盪期發現腳板明顯外旋(第一蹠骨翹起),可將脛骨前肌從附著處取下植入腳板偏外側處加以矯正。若足底筋膜太緊可加以鬆解,若跟腱太緊可視情況作腓腸肌或跟腱延長手術。

    後脛肌腱轉位術

    丁、注意事項:手術後以石膏固定,若只做肌腱手術需固定四週,若有動到腳骨的手術需固定六至八週。無論固定多久都可立即在術後負重復健。這類足部變形在往年有一種手術是把整條脛骨後肌肌腱都轉移到腓短肌。這種手術會造成相當比例的反向矯正,也就是高弓內翻足被矯正成扁平外翻足,所以目前已很少考慮做這種手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