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腦性麻痺的手術治療:醫師與家長的對話

Print

    腦性麻痺的手術治療:醫師與家長的對話

                                            張維寧 部主任

    一個急性骨折孩子送到醫院,家長幾乎毫不猶豫就接受醫師的手術建議。但是要讓一位長期接受保守治療、尚能維持部分功能、甚至不會疼痛的腦麻兒來看骨科醫師,家長往往要考慮再三。的確,腦麻手術的目的往往是改善功能及防止變形;不像惡性腫瘤、急性創傷或嚴重疼痛,容易讓患者有接受治療的急迫感。

    除了對“開刀”的恐懼之外,病友口耳相傳的手術效果和自身經驗,也影響了家長求診的意願。曾有一位國中男孩,在外院接受手術之後石膏固定,臥床三個月,此後再也無法行走。來本院就診後,對手術的建議遲遲無法決定。直到一年多前終於手術,後來恢復順利,才體會到適時、適當的手術何其重要。另一個讓家長裹足不前的理由是“課業太忙”,甚至花幾小時來看門診都很困難。寒暑假晃眼即過,國中壓力也大;等到“重要事情”都忙完,已經錯過了理想治療時機,殊為可惜。

    其實,腦麻手術並不複雜,但是治療決策卻很困難。同樣的變形,可給予物理治療、輔具支架,石膏矯正、肉毒桿菌素注射、口服抗痙孿藥物、手術治療等等。手術治療又可區分為軟組織鬆解延長或骨關節手術。除了學理以外,還得考慮患者年齡,家長期望及配合度,術後追蹤復健可近性,甚至孩子課業因素等等。因此可以說“手術只是技術,決策卻是藝術”。

    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醫師說明及態度至為重要。除了應該誠懇、誠實的說明各種治療之利弊得失以外,更應把患者當成親人、朋友來為他們考量,如此才能獲得家長的信任和合作。

    腦麻治療在步態分析檢查協助下,近二十年有長足進步。醫師藉由步態分析得以選擇適當治療,並儘可能避免併發症,例如過度矯正及變形復發等等。目前本院腦麻治療,都先經過步態分析,可謂全台最詳細之術前檢查。在工作人員數小時的檢查、分析、判讀之後,加上半小時以上的病情會談。希望經由如此綿密把關,可以帶給患者最適合的治療。

    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和好評,是醫院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值得所有同仁珍惜愛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