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背痛概論 張維寧醫師整理
簡介:
兒童背痛與大人背痛不同。兒童背痛較大人背痛更容易有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四歲以下的兒童,或是有下列四種狀況時:
一. 發燒或體重減輕。
二. 無力、麻木、影響走路,或疼痛傳導到腳上。
三. 大、小便功能障礙。
四. 疼痛影響正常作息及睡眠,意思就是疼痛到一個很嚴重的程度。
單純的肌肉拉傷引起的中、下背部疼痛通常經過休息後會自動痊癒。許多青少年會有所謂的「 機械性下背痛」,這些背痛多和膕旁肌過緊或腹肌無力有關,經由物理治療牽拉膕旁肌或強化腹肌之後多半都會進步。
其他嚴重的背痛原因都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如果孩子的背痛數日內沒有進步或是逐漸惡化,則必須帶來給專門的骨科醫師診治。
醫師檢查:
病史:
一. 患者最完整的過去病史,包括從前有過何種疾病?家族有過何種疾病?曾因為意外受傷過嗎?經過何種治療等等。
二. 對背痛的描述及其他身體狀況:疼痛的確切部位?是否傳導到腿上?是否有麻木、無力等現象?大小便功能是否正常?
三. 描述背痛如何引起:疼痛是突然發生的或是逐漸產生?疼痛是持續不斷或只有在活動時會疼痛?半夜是否會疼痛?什麼情況下背痛會加劇或緩解?
四. 病患活動:要告知醫師病童是否參加任何活動或運動?訓練的頻率和強度如何?最好能描述訓練的場地狀況等等。
身體檢查:包含骨骼肌肉系統及神經學檢查。
一. 脊椎之排列及活動性,看是否有外觀變形?
二. 姿勢及步態:患者是否能夠前彎並觸摸腳趾?能否後彎?左右側彎?
三. 背部神經學檢查:例如:病患仰臥時作直抬腿檢查、髖關節及腸薦關節的檢查亦很重要。
四. 肌肉是否過緊或萎縮?如:膕旁肌過緊。
五. 下肢肌肉的平衡、柔軟度、協調性及肌力等等。
六. 肌肉的痙攣及局部壓痛點。
七. 肌肉反射、對痛及輕觸的感覺。
影像學檢查:
一. X光:包含正面像、側面像、斜位像、前後彎像、左右側彎像,甚至包含骨盆各種角度的影像。判讀腰椎X光的重點有六項:
1. 正面像:腰椎椎體應有五節。
2. 正面像:檢查椎弓(Pedicles)是否有被破壞?
3. 正面像:檢查腸薦關節(SI joint)是否狹窄?
4. 側面像:檢查椎間盤高度(Intervertebral disk spaces)是否減低?
5. 側面像:檢查每節椎體高度是否維持正常?
6. 側面像:檢查椎體排列是否正常或有前、後滑脫?
二. 骨骼掃描:較普通X光攝影更敏感。此檢查需注射放射性顯影劑,並用特殊感光屏呈像。這類檢查可發現早期的感染、腫瘤及骨折等等。
三. 電腦斷層(CT scan):可作三度空間成像,讓醫師對脊椎傷害看得更清楚。例如:脊椎骨折、單純的椎間盤突出、椎體間部(Pars inter articularis)解離等診斷有幫助。
四. 磁震造影(MRI):對軟組織呈像特別清晰,例如:脊索、神經根、椎間盤、骨髓腔等部位病變特別有幫助。
實驗室檢查: 主要需檢查白血球、紅血球【全血細胞計數(Complete blood-cell count)】及發炎指數,例如:ESR、CRP等等。
治療選項:
通常最常見的肌肉拉傷(閃到腰)以休息、抗發炎藥物及運動治療效果良好。其他較嚴重病因如圓背症(Rounded back, Scheuermann’s kyphosis)、脊椎之應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Spondylolysis)、感染及腫瘤等病因則必須另作考量。
下背痛診斷的邏輯推理:
下背痛的診斷必須始自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筆者強烈建議有下列發現時必須高度警覺可能潛藏有嚴重病因。
一. 小於四歲:此年齡較少有肌肉拉傷,卻是感染症及腫瘤的好發年齡。
二. 背痛造成功能障礙:尤其是小孩要求停止平日喜愛的活動,更是重大警訊。
三. 症狀大於四星期:一般的肌肉韌帶傷害在四週左右症狀應該緩解了。
四. 伴隨發燒:必有問題。
五. 軀幹姿勢斜向一方:表示病患長期調整姿勢試圖減輕疼痛。
六. 因疼痛而影響脊椎活動,造成活動範圍受限。
七. 神經症狀:包括麻、無力、大小便功能異常、反射改變等等。
有以上七個現象之一,則需抽血驗血球數及發炎指數,看是否有發炎現象。
影像學檢查以正面(Anterior-Posterior AP)及側面像(lateral view)為優先,若發現可能病灶,則進一步作電腦斷層或磁震造影。若X光無法看出明顯病灶,則可使用骨骼掃描。若骨骼斷層掃描為陰性結果,則磁震造影或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