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淺談放射線治療

    前言

       目前醫學上用來治療腫瘤的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以及化學藥物治療。前兩者偏重於腫瘤局部的控制,後者則是全身性的治療。以下就針對放射線治療來做概略的介紹。

    遠隔治療與近接治療

       放射線治療在某些病人及病人家屬的描述中,常被稱做『電療』,這很容易讓人依字面上的解釋而生誤會以為是電擊治療。事實上,放射線治療就如同做胸部X光以及電腦斷層一樣,治療當中不會有任何的感覺。放射線治療大致可分為遠隔治療及近接治療。

       遠隔治療是利用放射線源蛻變所產生的能量射束,或是人工高能量X射線,在一定的距離下治療病人身上的腫瘤;它的好處是治療的面積可以涵蓋得較手術治療大, 但是相對的,這也是它在治療上的一個限制,因為在腫瘤附近的部份正常組織,勢必受到相當的放射線劑量,而產生一些副作用。為了能使腫瘤接受較高的劑量,同時降低腫瘤周圍正常組織不必要的照射,於是發展出許多新的技術或者加上近接治療來提高治療部位的劑量而免於傷害正常組織。

       近接治療就是將放射性射源置放在靠近腫瘤附近,藉由其蛻變所產生的能量射束來治療腫瘤。置放的方法則依組織結構不同而有所異;例如:鼻咽部或者是陰道子宮處有天然空腔的部位可置入將來射源進入的管道,隨後在荷入放射性射源。若是組織結構上並非天然的空腔,如舌頭及乳房,則直接用組織插入的方式佈置管道在讓射源進入進行治療。若要永久植入射源,則將射源做成針狀打入組織(如攝護腺)。

       遠隔治療的步驟是先利用模擬攝影機替病人定位,將需要治療的部位標記出來,接著再由醫師決定治療所需的劑量及次數,最後技術員就操作遠隔治療機,照著原先的標記,給予病人計算過的放射線劑量。

       近接治療的步驟是醫師先將承載放射性射源的器械,置放在腫瘤附近的腔體,或是植入腫瘤組織,然後再荷入假的放射性射源,經由X光片來評估擺設位置,加以調整,再決定要給多少劑量,並計算出射源放置或植入所需的時間,隨後荷入真的放射性射源。

    放射生物學的基本理論
    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時,治療將分多次來完成。這是基於臨床上累積的經驗以下及放射生物學的理論而來。

    在分次治療時,造成正常組織及腫瘤組織傷害,然而腫瘤組織之傷害一般比正常組織大些,但修補時,正常組織修補能力比癌細胞強,相較之下腫瘤細胞逐漸減少而正常組織因每次治療劑量調整控制之下及給予時間修復而不致損失太大。
       

    細胞分裂過中,以正在分裂時的細胞對放射線較敏感,而癌細胞分裂作用比大部分正常組織細胞旺盛,在分次照射時,分裂中的細胞先被消滅,未分裂的細胞在每次照射間隔的時間當中也漸走向分裂時期,故可使腫瘤細胞逐漸被消滅。正常細胞分裂較少,較不易受傷害。
     

    腫瘤本身分成外面充氧的組織,最內部為缺氧壞死區,在外面到內部之間的區域氧氣會慢慢遞減但還不至於讓細胞死亡。而缺氧的癌細胞則活動減慢,代謝減少,減少分裂次數。照射後,最外層充氧組織因為分裂活動明顯易被放射線消滅而使較深處細胞暴露在外重新獲得氧氣,稱為再加氧作用,使原本缺氧時抑制的分裂作用再度進行,再進行放射線治療又可將這些細胞殺死,所以分次治療可以使腫瘤逐漸消退,且血液也逐漸往腫瘤中間輸送,達到腫瘤由外圍往內消退。

    放射線治療配合手術、化學藥物治療或單獨使用
       放射線治療可視臨床上之需要,而與手術及化學藥物治療配合。手術前旳放射線治療,使腫瘤縮小及減少周邊組織擴散以便於手術;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則由手術發現及病理切片了解腫瘤的侵犯情形後,來決定其是否有必要。若是病理切片顯示手術切除的邊緣不夠,有區域性的淋巴轉移,或是還遺有病灶,此時,手術後加放射線治療是必要的。某些腫瘤,例如頭頸部腫瘤,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可在某些情況下佐以化學治療,但是這時須考量到這種合併治療的方法,是否會明顯地比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所得到的局部控制和存活率來的好,以及這種合併療法所產生的副作用是否能夠為病人所忍受。當然,這些都有賴醫師全盤的評估。
       在一些手術進行困難,或是病人不能接受手術的情形下,放射線常是唯一的選擇。一般而言,治療的方法端視治療的目的而定,大致分為根治性及姑息性兩類。根治性放射治療因為要考慮到病人治療後的晚期效應,治療的次數、天數以及劑量皆與姑息性放射線治療有所差別。姑息性放射線治療雖不能治癒病人,但其在疼痛及病灶的處理上,仍會有很好的效果,使病人在生活品質上有所改善。
       在接受放射線治療之前,放射腫瘤醫師會做一個審慎的評估來決定病人是否適合接受放射線治療,應該治療的部位、治療照野的大小、以及用什麼能量的射束和方法來治療。

    局部的放線治療產生局部的反應

       如前所說,放射線治療強調的是局部控制,所以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局部的。這個影響的產生乃是因為組織細胞會隨著每次放射線治療劑量的多少、治療次數以及放射線總劑量而變化。其可依發生時間的不同分為急性和晚期效應,下面以不同的治療部位來說明之:


       例如用放射線來治療頭頸部時,放射線對病人的影響僅局限於治療照野所涵蓋的範圍:包括了口腔黏膜、唾液腺及頸部淋巴等組織,那麼病人在接受治療數個禮拜內會有急性效應發生,包括口腔黏膜癹炎、口乾、味覺的喪失等,而這些急性效應在放射線治療後會部份或全部自己恢復,至於晚期效應則發生於治療後幾個月至幾年,如頸部的纖維化等,這些晚期效應是不易恢復的。

       治療照野涵蓋腦組織,那麼較常見的急性效應是腦組織急性腫脹而致腦壓升高,進而發生嘔吐、頭昏等症狀,其可藉由藥物如類固醇的給予及暫時中斷治療而解除。至於晚期效應,如腦壞死,則是少見的;因為現有治療前詳細的治療計劃,可預防上述合併症的發生。

       治療照野包括縱隔或部份的食道或肺組織時,較常見的急性效應是食道炎,而它會造成吞嚥困難等症狀,若影響到氣管或者是一定體積的肺則會有咳嗽或者是肺炎的現象出現,至於食道廔孔等,若無特別的原因例如腫瘤在治療前已侵犯到食道壁則少見。晚期效應可有肺組織纖維化或者是食道癌病患會有食道狹窄出現(尤其是食道切除術術後的病人),若無明顯症狀,將不致對病人有生命威脅。

       治療照野涵蓋腹部腸胃道,最常見的症狀是噁心、嘔吐。

       治療子宮頸癌、攝護腺癌、膀胱癌及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的照野常包括整個骨盤腔,這時常見因急性效應所致的症狀如噁心、嘔吐及腹瀉等,一般可用藥物有效的處理。至於晚期效應較常見的是腸黏膜炎及膀胱炎等,嚴重時會造成血便及血尿等症狀,也可以針對症狀處理之,但當症狀不能控制時,則須考慮用手術切除受到傷害的組織。

       皮膚在接受一定的放射線劑量後,在被照射的範圍會有脫髮、潮紅、脫皮等現象。在放射線治療停止後,大都會恢復到正常。

       若是照野涵蓋了造血的骨骼 (如中軸骨),造血機能下降(白血球降低,貧血)是最明顯的效應。

       治療過程中,如有前述的急性效應發生時,放射腫瘤醫師會在做了適切的評估後,來決定治療是否應該繼續,並給予病人症狀治療;當然病人亦須配合醫師,如此,放射線治療方可達到原先設計的目的。

    結語

       拜現代科技之賜,目前所用的放射線治療機器,比以前的要進步許多;治療前放射診斷方面所提供的資訊及用來定位 的模擬影機,都更提昇了腫瘤定位的精確性;另外,電腦科技的發達,使得治療計劃能計算出更滿意的劑量分佈,減少了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因誤差而多接受了劑量所 導致的一些合併症,進而提高了治療效果。所以放射線治療在目前腫瘤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是肯定的,而且日趨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