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說明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特有器官,其大小形狀如核桃,位置在膀胱最底部,包覆離開膀胱的最初段尿道。近十年攝護腺癌在台灣發生率逐步上升,目前已高居男性癌病的第六至七位。某些因子會增加罹病的機率,例如年紀大於50歲、家族史、高脂肪或紅肉飲食、糖尿病、和種族(非裔)等。
攝護腺癌的症狀和單純攝護腺肥大非常類似,都是頻尿、解尿困難、解尿疼痛甚至有血,所以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盡早請專業醫師做鑑別診斷。血液PSA指數是臨床診斷中最重要的篩檢與追蹤工具,利用此檢查可以篩檢到最初期無症狀的攝護腺患者。
一般來說,攝護腺癌主要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放射線治療、賀爾蒙治療與化學治療等方法。大量臨床研究與資料顯示,高精準放射治療對於局部腫瘤的控制療效可以達到類同於手術切除的高治癒率,至於淋巴結轉移或骨骼轉移的放射治療,也有局部控制或緩解疼痛預防病理性骨折之成效。
二、 如何自我照顧
放射線治療是一種局部的治療,極少會造成患者全身性的影響,如掉髮與骨髓抑制等。可能有的局部短期(急性)副作用有頻尿、解尿困難、輕微漏尿、解尿疼痛、頻便或腹瀉等。若發生以上症狀,還請醫師診斷與開立藥物減緩不適。這些短期副作用絕大多數於放射線治療療程結束後兩週至兩個月可以緩解。建議病友仍要正常飲食與飲水,避免因擔心解尿而水量不足,最終影響腎臟功能。在以上短期副作用緩解後,仍請按時回診。若有小便與排便異常,請回門診以了解問題與安排適當治療。
三、何時應就醫
在放射線治療結束後,應定期門診追蹤,除了追蹤腫瘤控制的情形外,醫師亦會注意有無慢性副作用發生;例如放射性膀胱炎與直腸炎等偶爾會發生。若在約診日期之前有任何不適,則請提前回診。
警語: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取代醫師診斷與相關建議,若有身體不適,請您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