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醫療專題

Print
    冬病夏治 三伏貼
       您是否早晨起床就噴嚏、鼻水流不停,或是進出冷氣房就咳嗽、鼻癢,整日臉上掛著黑眼圈,睡眼惺忪,頭腦暈沉,晚上也因打呼而中斷睡眠,這些都是鼻子過敏的典型症狀。台灣目前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為50%,高屏地區學童氣喘盛行率更高達約15%,這些都會造成兒童學習力下降,成人的工作能力打折扣。一般的治療常使用抗組織胺,但是有吃有效,停藥就復發,無法徹底根治。但在這盛夏的熱天,傳統中醫提供了一種治根本的好方法,即所謂”三伏貼 ”。這是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的治療方法,以中藥直接貼敷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中醫的理論認為,人體與自然界萬物的陰陽兩氣是相連接的,四季寒熱溫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人體陰陽兩氣的變化。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而冬天則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冬天人體的陽氣最弱,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之下,人體就容易受到寒邪侵犯,而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則是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亦即所謂的“冬病夏治"。
        三伏貼療法,源自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清代張氏醫通就有記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三伏天是指夏至後的第3個大熱天為初伏,中伏相差10天,末伏則差10-20天。在三伏天所作的穴位貼敷就稱 「三伏貼」。而三伏天皆為庚日,庚屬金,肺屬金,故庚與肺性相合,通常可治療肺部疾病。利用熾熱氣候,在背部臟腑經絡氣血匯集處之穴位,如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等,貼敷以辛溫、走竄、通經等中藥,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乾薑等,將熱能透過皮膚傳導,利用藥物熱氣的疏通,使人體之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溫陽利氣,驅散體內寒邪,使肺氣充足,脾胃得以溫補,而增強身體抵抗力,發揮內病外治的效果。
        另外在2004及2006年台灣大型之臨床研究,針對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皮膚過敏之病人施與三伏貼治療,在給與三次治療之後一年,有60%的病人覺得有效,尤其是小於十九歲的過敏兒及氣喘病人,更有高達70%的改善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