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踝足疾病

Print
    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

    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 任振輝醫師
    有許多人患有足跟的疼痛,痛點是在足跟靠近腳掌的內側面(靠近身體中線處),便是所謂跟骨內側粗隆的位置,而且有許多的此類病患於X光下在跟骨的腳底面處可見到骨刺的形成。
    雖然其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但可將其歸納如下:
    1. 因為平時足底筋膜的拉扯,累積性的小傷害在不自覺中漸漸造成筋膜附著於跟骨處的慢性發炎。
    2. 神經的壓迫。
    3. 3.跟骨腳底面的骨刺:但有此症狀之人祇有50%可發現有此病兆。
    這種疼痛的發生通常是漸進的,也有些人是伴隨著某些足部的外傷而引起的急性疼痛。但不論疼痛產生的快與慢,痛點都是在足底根部的內側緣附近。此種疼痛在早上第一次踩地時更為明顯,活動繼續卻可減緩;但是隨著活動量的增加,疼痛又可能會加度增強。於長時間的不活動後再度踩地,疼痛的情形又會加增強。當疼痛相當嚴重時,患者則幾乎無法以足底跟部著地負重﹝包含承受體重﹞。大部份患者我們可以在足底跟部找到一個壓痛點,其位置通常在跟骨內側粗隆的附近。
    在檢查方面,第一項便是站立時的X光,約有50%的病患可以見到跟骨內側粗隆上的骨刺,另外病患是否有扁平足?或者有足弓過高的情況?都需予以參考,也可對於治療上提供鞤助。另一項有時可提供診斷上幫助的是骨骼閃爍攝影﹝核子醫學之骨骼攝影﹞,它可提供局部發炎的程度以及是否有伴隨的關節炎等訊息。第三項檢查則是血液檢查,以排除血清陰性關節炎之可能性。第四項便是神經學的檢查,以排除其他因更近心端神經壓迫所造成的足跟痛之可能性。
    治療上,保守療法是治療的第一部,其中又以抗發炎的藥物及矯正輔助器為優先考慮。矯正輔助器有許多設計,但大體上都是以墊子墊在足底跟部以減輕足底跟部的壓力為主。在治療的初期,減少活動量也是必須的,但可隨著疼痛的減輕而逐漸增加。類固醇局部注射也是保守治療中的一種,約可給予注射一至三次,但是其通長對急性發作的病患療效較好。另外便是復健治療,包括熱療、跟腱的伸展運動、後脛骨肌及腓肌肌力的訓練等等。對於接受保守療法後恢復不是很理想的病患,可以再加上晚間保持足部背屈的副木或甚至要以短的下肢石膏來固定四週以達到完全休息的目的。如果保守治療法持續9到12個月效果卻不甚好時,我們才考慮給予手術治療,此類病患僅約佔5%左右,足以見得保守治療的療效是相當不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