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園地

Print
    治療老人家壓迫性骨折的利器-椎體成型術

    椎體成型術 (Vertebroplasty)於骨質疏鬆症病人之治療

    廖維專

    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會因老化、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變化而發生,因此較常出現在男性老年人及更年期後的女性;而次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因其他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癌症、藥物、遺傳性疾病、胃腸疾病引起,造成骨細胞傷害而導致骨質流失。

    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脊椎骨病變平均發生率為18.1%,而男性發生率為12.9%,女性為23.8%。因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折每年約有6萬人左右,這類骨折大都為壓迫性骨折。而這種椎體壓迫性骨折發生的情形常只是輕微摔倒與意外跌坐,且多會伴隨著嚴重背痛,尤其活動時疼痛常更加劇,而使得病患無法行動,影響日常生活。

    以往治療方式通常是以止痛藥物、臥床休息和使用背架等保守療法為主,常需要四至六週的療養,嚴重病患甚至臥床不起,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造成更進一步的椎體骨質疏鬆性骨折,並有可能引發肺炎,深部靜脈血栓等併發症出現。若病患有神經壓迫症狀就需開刀治療,以往的手術方式是以神經減壓手術為主或合併傳統脊椎固定手術,但因病患本身椎體骨質疏鬆,固定物在椎體上的固定效果不佳,較難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為了更有效解決此類病患的痛苦,高雄榮總神經外科引進了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此項手術是將人工骨水泥(PMMA) 置入受損之椎體內,增強椎體強度和脊椎之穩定性,以減少病患因脊椎椎體受損而產生的慢性疼痛。

    這種手術治療方式於1984年首先由Galibert等人在法國施行,當時是用來治療脊椎椎體血管瘤以防止椎體被進一步破壞,並增強脊椎穩定性。目前,此種治療方式已被廣泛用於各種原發性和次發性骨質疏鬆所引起的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此法對於治療原發性腫瘤,包括血管瘤、骨髓瘤、淋巴瘤及脊椎轉移癌症所引起之疼痛亦有相當效果。近期研究顯示,經皮椎體成型術在鎮痛方面的有效率達70-90%。

    椎體成型術的施行可用經皮穿刺至椎體內施行,或於脊椎減壓手術時同時施行。利用經皮穿刺置入骨水泥之病患可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施行。

    手術施行步驟:

    1. 手術前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2. 病人以伏臥姿勢,消毒手術部位。

    3. 局部麻醉後,在電腦斷層或X光機(fluoroscopic C-arm)導引下,經皮膚將十一號至十三號骨髓針插入到達椎體前1/3處。

    4. 將骨水泥和具顯影效果之鋇劑及基液攪拌均勻後,把約4-10ml 人工骨水泥注入塌陷的椎體內。

    5. 手術後壓迫傷口10分鐘,待人工骨水泥硬化後,再將病人改為平躺,等麻醉消退後送至恢復室觀察,待情況穩定後再送回病房。

    6. 手術後,待疼痛緩解(手術當天或第二天),鼓勵病患以背架支撐下床活動,如狀況穩定病患即可出院,再回門診追蹤複查。

    手術危險性及可能併發症:

    任何一種手術治療方式皆有其危險性及可能產生的併發症,椎體成型術亦不例外,其可能發生之併發症為(低於10%)。

    1. 局部或全身麻醉之危險性。

    2. 手術過程之危險性:

    · 疼痛加劇。

    · 於導針插入時造成神經根受損(少4%)。

    · 脊髓壓迫造成神經功能缺損(人工骨水泥外漏,少於0.5%)。

    · 手術部位的出血、感染。

    · 肋骨骨折(罕見)。

    · 手術死亡率(罕見)。

    · 肺栓塞(人工骨水泥外漏,罕見)。

    · 非離子性造影劑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0.7%,非離子性造影劑引起的死亡率低於1/2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