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園地

Print
    漫談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

    葉致文

    脊髓損傷不是單獨出現,它是伴隨脊椎受傷而來。人體的脊椎有兩項功能,一為身體的支架骨幹,另一為提供脊髓神經的通道,脊髓係包容在脊椎的「椎管」中。脊髓神經共有頸髓 8 節、胸髓 12 節、腰髓 5 節以及薦髓 4-5 節,其功能在於溝通腦部與周圍神經。腦部發出的信號經由脊髓當作轉送站傳到四肢及軀幹的肌肉,並將全身的感覺、觸覺、冷熱覺等信號再傳到腦部告訴大腦現在全身是在什麼樣的情況。除此之外,脊髓神經也傳達著自律神經的信息;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以及副交感神經所構成,二者互相協調支配內臟的活動,包括血壓的調節、胃腸汝動及排便功能、膀胱收縮及排尿功能、體溫的調節。

    脊髓損傷係一種脊髓(包含神經根)的急性創傷,脊髓一旦損傷就會造成不同程度之運動及(或)感覺功能的喪失,因而產生許多的問題,包括:運動感覺機能障礙、排尿排便困難、呼吸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皮膚併發病、自主神經機能異常等。造成脊髓機能障礙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傷性脊髓損傷,另一為非外傷性脊髓疾病。在台灣地區,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原因,以車禍居多,其次為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運動傷害〈例如:跳水〉、刀槍傷等。常造成一個或許多個脊椎的斷裂或脫臼,這些脊椎骨頭受壓其碎片侵入脊髓而使脊髓失去作用。至於非外傷性原因,則以神經腫瘤、血管瘤、血管畸形、腦脊髓炎以及結核性脊椎病變的併發症居多。因為腫瘤或癌症引起的腫脹,對脊髓神經造成壓迫,使其漸漸失去功能。

    脊髓損傷後產生的症狀,依損傷部位的高低以及損傷的嚴重性而有很大的差別。臨床上可分成下列幾項:

    一、肢體麻痺:
    脊髓受損部位在胸腰部而造成兩下肢運動及感覺傳導受阻礙,這種阻礙可能是完全性的,即任何信號都無法通過叫做「兩下肢完全麻痺」。也可能是不完全性的,即意外或疾病後仍有部分的運動及感覺的傳導存在,叫做「兩下肢部分麻痺」。受損部位如在較高的頸部,四肢〈雙手、雙腳〉都會受影響而失去運動或感覺的功能,同時會有呼吸機的麻痺而引起呼吸動作受限制,同時咳痰的動作不易進行。
    二、自主神經失調:
    因為人體的脊髓神經掌管部分的自主神經功能〈包括心跳、血壓、排汗、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所以脊髓損傷常會造成大小便失禁、體位性低血壓以及性功能失常等。
    脊髓損傷者除了在急性期給予適當的內、外科療法使其損傷程度降至最低,為了要達到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接受完整的復健治療是必要的。脊椎損傷手術後的復健工作,包括痙攣性四肢肌肉之鬆解、排尿的訓練、褥瘡防制、輪椅、拐杖、助行器的使用及職能訓練等,希望病人能夠過獨立的生活。

    在車禍或意外事故現場,急救人員應密切注意脊髓損傷發生的可能性,經由正確的搬運姿勢及各種輔助器固定傷者的頭頸身體,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並應立即送至脊髓損傷中心或有經驗之醫學中心救治。透過各種理學、神經學檢查,以及 X 光攝影、脊髓造影攝影、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之應用,以瞭解脊髓損傷部位及嚴重程度。並應注意是否有相關傷害,如腦部外傷、胸部外傷、腹部外傷及四肢骨折等。

    為使脫位脊椎復位或保持脊椎之穩定度,可施行手術處理,而在急性期,一般認為用高劑量的類固醇對神經恢復有所幫助。手術的目的: 1. 保護脊髓不再受到進一步傷害。2. 儘早使脫位脊椎復位。3. 保持脊椎之穩定度。手術以減壓為主,或融合為重的考量,有所謂前方脊椎手術,後方脊椎手術,椎體切除術,椎板成形術,椎體間融合手術,後側方融合術等不一而足。而近代脊椎手術的特色是廣泛使用各式的金屬內固定器,這些器材的使用可以讓病患的脊椎可以得到立即的穩定度,讓手術的療效提高,術後的照顧變得輕鬆簡單。手術後醫師會根據受傷的脊椎位置和內固定器整體的強度決定要採取那一種保護措施。一般而言,頸圈或普通背架應已敷所需,但也有需要使用到更強的外固定器,如 Halo-vest。大部分的情形都需要三個月的保護固定,這段時間乃用來讓骨折初步癒合,骨融合,使脊椎重獲足夠穩定度,重新擔起保護脊髓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