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心情故事

Print
    2010年高榮印尼行動醫療團,讚!
    公告日期:110-01-11

    i

    首部曲

    名揚天下行

    實踐本院「精緻高榮、名楊天下」的願景,由黃榮慶院長領軍的行動醫療團,在仙資堂王浡生董事長慷慨解囊下,於今年(2010年)11月14日至11月21日第三度前往印尼棉蘭市。

    雖說是天涯若比鄰,單論往返高雄、棉蘭兩地間就需要花大半天的時間,14日六點在高榮集合出發,途經吉隆坡、亞庇轉機,到棉蘭已經是當地時間4點(台灣時間5點),鵝城慈善基金會前理事長曾啟福先生悉心安排下順利入境,旋即前往惠州會館召開行前會議與清點藥物。1

    交通大考驗

    15日到蘇北省冷吉縣勿拉浪區義診,此處距棉蘭市約50公里的路程,巴士行經上班上學尖峰路段,涇渭分明的雙 向道自動調撥成了單行道,屢見迎面而來的車輛擦身而過,司機不必按喇叭,視身旁助手的指揮手勢,就這麼一進一頓 地迤迤前行,花了兩小時才到。17日是院長的出生地-蘇北省奇沙蘭市,距離棉蘭市160公里,一早五點摸黑出發,約 經過4個半小時才到,長途行車加上車況稍差又狀況多,所幸司機能快速地修復;然而,回程中冷氣故障了2~3小時, 一行人仿如置身於烤箱中,加上回程又遇上交通大打結,花了近7個小時才回到飯店。

    看診驚奇多

    每天看診平均破四百位患者,群醫們忙著問診,衛教與回答問題,手不停的做身體檢查、寫診斷與處方,還是親切地對病人微笑著。

    當地天氣潮濕炎熱,蚊蟲滋生、個人衛生習慣不佳與環境衛生堪慮,信奉回教者包頭包臉又包身,所以皮膚疾病很多;其中一位因長 年臥床、全身僵硬脫屑的年長女士被學生用擔架抬到義診服務站來,經吳介山主任診斷為一種好發於免疫機能障礙或中風長期臥床患者罹患的挪威疥蟲感染症,傳染力是一般疥瘡百倍以上;吳主任開好治療的處方,叮囑翻譯人員一定要叫家屬配合做好防疫工作以免造成大流行,也請檢傷站的王俞文護理師協助,請所有參與協助搬運的人員務必做好個人清潔消毒工作,才不會帶「紀念品」回家。

    女性牙科患者殘根或牙冠極度破折的情形較多,常以拔牙處置;因為醫療需要自費,多數慢性病患都未定期治療,再加上印尼當地飲食既油膩又辛辣,基層勞動階層普遍營養失衡;所以,大多數慢性病患者呈現出多重系統的耗損狀態。

    11/16在棉蘭鵝城診療所,一位患者在當地牙醫協助拔第二顆牙的時候,突然失去了意識,院長找來一瓶氧氣桶並跟著謝耀東主任到牙科診區去暸解情形,內科部劉俊鵬主任也來幫忙,後來患者意識恢復,原本無力的左手也可以舉高。劉主任將患者安排在他的診區後面的治療床,以便隨時監測;護理部顧艷秋主任也發揮護理專才在旁陪伴患者;謝主任更是進進出出無數次,約至下午兩點恢復,患者步行返家。幸而這次發生地點是在診療所,有氧氣等簡單設備,所有團員都鎮靜地以基本設備處理患者情況,真不愧是身經百戰的好手。23

    教學傾囊授

    棉蘭的醫學院每年收100名學生,華人限制20名,不論成績多好,畢業後只能選一般科;若要通過專科醫師資 格是難上加難,除有一定的名額限制且受訓期間不能支薪外,還需要繳交學費給老師,更會被專科學會刁難。

    近30位年輕華人醫師志願來協助義診,一方面是響應鵝城基金會的慈善活動,消弭種族歧見,另一方面是藉由 每天分配跟不同的科別,抓緊跟診機會努力發問、學習各專科知識;常見他們下診後立刻聚集討論,把群醫看診時順手寫的便條奉為經典,與其他同儕分享。趁看診的空檔,呂志成、賴瑞生主任等良醫們便對年輕醫師們做小組教學,分享個人診治經驗。

    崔冠濠主任行前就準備了相當多的教學資料,也同時將教學資料數位化,並自備有筆記型電腦播放簡報檔案, 將常見的疾病製作成圖卡,並護貝保存,當患者在描述症狀病況時,可以根據圖卡指認,將其症狀正確的表達出來 ;討論有關婦科相關感染症的診斷及治療時,透過生動的圖片也便於學習。

    皮膚病的鑑別診斷要有好眼力與豐富的經驗,吳介山主任除了提供幾個有用的免費網站鼓勵年輕醫師們多看圖譜外,義診時遇到特殊的病例或是臨床常見卻易混淆的病例,也會請他們來看並講解,像同時有掉髮的病人,一是頭癬,一是圓禿;還有同樣腳底脫皮的病人,卻一是黴菌感染的香港腳,一是細菌感染的蠹蝕症;更貼心地用相機拍攝給沒跟到診的醫師看,每天都說到口乾舌燥。

    翁根本主任常聽到病人家屬說患者已發燒很多天,但細問之下,才知道家屬是用手摸病人身體,憑感覺認為有發燒,剛好現場有水銀體溫計可送家屬使用,翁主任一方面衛教家屬正確評估發燒方法,另一方面,也引導當地的年輕醫師如何仔細問診及鑑別診斷;另外,有些呼吸道疾病幼童,可藉由胸部拍擊,有助於痰液引流,就詳細說明並示範胸部拍擊動作,年輕醫師們順便觀摩學習。

    王志龍主任以科學針灸、物理醫學的電刺激療法和超音波穿透療法,加上遠絡醫學的經絡調節治療,提供關節炎、肌肉神經炎症的患者多樣的治療,輔以三至五日的藥物,因效果立即且醫術精湛,深獲印尼人民的讚譽,多位當地醫師亦在旁觀摩學習。

     

    5

    三部曲

    齊心使命達

    每日義診處都有鵝城基金會所動員的大批志工協助我們,從卸下一車車的物資與藥品,並配合實際需求,購買 所需藥品與衛材到各義診的每一角落。華語、福建語或英語是我們溝通語言外,若搭擋只會說印尼話,比手畫腳也 可能心領神會;由於每日義診,參與協助的志工並不是固定的,因此就診、配藥流程,不是人人均熟悉,張秋華副 護理長與毛志民總藥師需要每天新教一次。整體而言,志工們的工作效率、主動性與合作精神,真令人感到溫馨與欽佩。

    雖說是在人家地盤,順就好,每日黃院長帶領全體人員下車後,即身先士卒地進入診療處所查看診間位置、設備, 考慮到每一科的獨特性與需求,尤其婦產科更需要隱密性,不辭辛勞地跟大家爬上爬下,許多看似簡單的指示,都是 經過他周密的思考與豐富的經驗才能指揮若定,尤其他凡事體諒、鼓舞士氣的作風與態度,使每位團員發揮專長又團 結合作,氣氛和樂融洽;用餐時總頻頻關心每一位同仁的狀況與鼓勵,讓我們感到窩心,也讓我們忘記義診時的辛勞。

    義診期間,院長與部、科主任級醫師們,一律捲起衣袖、搬桌子,領取看診用物,各自佈置自已所在的看診區。義 診完畢,黃院長也幫助拿起垃圾袋做清潔工作,並總是見到每位同仁都到齊才放心。

    此屆義診行動由潘麗馡小姐從行前準備、聯絡事項、人員安排與照顧、各種場合的應對、分寸得宜等,精準掌 握;一手包辦的後勤醫務,由洗手液、探視燈、壓舌板、口罩、各式表單與各科標示牌等樣樣皆備。在院長嫻熟 地指揮中,掛號、檢傷分類、就診動線、檢驗、領藥,到耗材補給等一應俱全。

    三朝元老的檢驗部林聰義主任,除了精準快速的檢驗報告外,還分享相當多受用的義診經驗。內科病人最多, 牙科病人也不少,外科張宏泰主任、小兒科翁根本主任、婦產科崔冠濠主任、耳鼻喉科紀昭全主任等皆支援協助 內科看診,加上黃院長全程協助與指導,互助合作不分彼此,顯現出高榮團結合作精神。

    交響曲

    飲水思源情

    7

    11/17的義診處-奇沙蘭市是此次「長征」最遙遠的距離,近鄉情怯的院長表示,離開奇沙蘭市轉眼數 十載,一路上院長還抱歉地說把大家拉到這麼偏遠的地方,心裡急著能早點到達,每當巴士到加油站補油料 ,就會說為什麼不把油先加滿,途中車子又不預警罷工,又說怎麼開長途的巴士不先做好行前檢查及保養, 當沿途的棕櫚樹、橡膠樹轉換成綠油油的草坪時,院長馬上說明這片賞心悅目的美景是過去荷蘭人遺留下的 ,幼時經常騎過腳踏車於此,如今改變為高爾夫球場。

    培育中小學也從記憶中的平房,改建成四面環繞的五層樓建築的校舍,隔條馬路上也正蓋著新校舍,除 了巨幅的歡迎布條外,他的表弟一家人早就做好聯繫,動員了許多當地民眾及學生來準備義診的場地布置。 在身著制服的學生們夾道歡迎聲中走上了二樓,熱情的志工盛上早餐並親切問候,香噴噴的鹹稀飯,濃郁的 豆漿與豆花,美味的炒板條、糕點,以及香味十足的香蕉、蛇皮果、橘子,令人難忘。接待簡餐儀式中聽到 司儀(高中學生)以字正腔圓的華語歡迎我們,倍感親切與感動。

    院長是這所學校畢業的,他的表弟、該校的董事長與小學弟妹們都以院長為榮,與十多年甚至四、五 十年未見過面的親人和同學見面,相信院長的心情特別複雜,也讓我想起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 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所不同地是院長衣錦還鄉、無人不識,凡見者其尊敬、推崇及愛戴 之情全溢於言表。

    15:00義診活動結束,接著舉行合照與互贈禮物,搭車離開時學生們又列隊歡送,並對我們表示感謝 ,當地的醫療團與民眾與我們揮手道別,也讓我們離情依依。

    返國前夕的聯歡晚會,宛如嘉年華會般熱鬧,氣氛融洽熱絡,雙方致詞、互贈紀念品外,院長並公開 宣布年輕醫師來高榮接受專業訓練的計畫,讓年輕醫師們都很欣喜;彼此都很珍惜這段合作無間的時光 ,依依不捨地互道珍重,為期八天的行程畫下完美的句點,留下的全是令人難忘的回憶。


    9

    圓滿平安返

    這次義診團隊在黃院長領導下,醫療專業、準時有效率、團結有紀律的表現,深獲印尼當地一起行動 的醫療同仁的欽佩、羨慕與尊敬,當地新聞也大幅報導。

    末期的乳癌病患、由鼻竇長出來,腫大到左眼都睜不開的肉瘤,嚴重右側腹股溝疝氣的小男孩、先天 性肛門閉鎖的小女孩等患者歷歷在目,儘管短暫的義診在他們的健康上無法給予太多實質上的幫助,但透 過王浡生董事長和曾啟福理事長的善行義舉,讓我們這群幸福的台灣醫者和華人新生代醫師群們交流,指 導渴望新知和勇敢追求的他們提升醫療水準與品質,才能讓印尼同胞有好的後續醫療。華人長期投入社會 公益活動獲得當地人的認同,在可見的未來一定能帶動良性的質變。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