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最新消息

Print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主動脈瓣膜是左心室通往主動脈的瓣膜,當主動脈瓣膜功能正常時,心臟可以正常的將血液輸往全身的器官。但隨著年紀的增長,主動脈瓣膜可能逐漸出現狹窄,此時輸往全身的血液將會減少,伴隨的出現活動時胸悶、氣促、活力下降的現象。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當主動脈瓣嚴重狹窄而導致心臟衰竭時,病患的存活率可能不到一年,因此建議在病患出現活動時胸悶、氣促、活力下降時,應及時就診,找出病因,以對症治療。

    過去針對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往往需要外科的治療,光服用藥物效果恐有限;傳統的歪科手術需要鋸開胸骨、裝人工心肺機,才能置換瓣膜,讓許多患者望之卻步以致放棄外科治療。抑或是因為患者本身有多重疾病,手術風險高,所以不適合外科治療。但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現在患者有了新的選擇: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不需要切開胸骨,手術及麻醉時間亦較短,可謂是傳統高風險開胸手術患者的福音。高雄榮總由心臟內外科主任潘俊彥、郭風裕、吳介任主任所組成的TAVR 團隊、近期也完成數例高風險的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其中一位是一93歲的婆婆,主動脈瓣膜面積僅0.7 平方公分,活動時經常感覺胸悶,全身倦怠,喘。走動時需人攙扶,食慾也很差,體重僅37公斤、經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後,認為開胸手術風險非常大。故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以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來治療瓣膜的狹窄,術後病人症狀明顯改善,回門診時已能自行走入診間,胸悶、全身倦怠、食慾不振也大為改善。

     

    主動脈瓣膜狹窄的症狀有哪些:

    主動脈瓣膜狹窄會有三個症狀,一是「頭暈」,由於瓣膜狹窄,使得心臟供血到腦部的流量不足,造成腦部的灌流出現問題,便會突然頭暈,且有時可能說話到一半有昏厥的情形。第二常見症狀,是病人感到「活動時胸悶」、胸口緊緊的吸不太到氣,甚至胸口出現明顯的壓迫感需要休息。而末期的主動瓣膜狹窄,會進展成「心臟衰竭」,屆時恐怕不只有頭昏、胸悶的症狀了,患者會出現喘不過氣、四肢嚴重的水腫等情況,除了嚴重影響生活以外,平均存活率可能不到一年。

     

    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與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的差異:

    傳統的主動脈瓣膜置換須將胸骨鋸開讓心臟停止跳動,並使用體外循環系統、以替代心臟該有之功能來進行瓣膜置換,之後將心包膜、心臟切開後,修剪壞掉的瓣膜,置換新的人工瓣膜,後續再進行縫合,重新讓心臟跳起來。

    一場手術平均耗時三至四小時,加上需要使用人工心肺機,這樣的手術對患者身體也會造成比較大的負擔,手術復原期也較長。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則具有免開胸、手術時程較短,傷口較小的優勢,由於不需要經過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可降低後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需進行X光定位,輔以食道超音波可以精準定位瓣膜的位置,術後恢復期也較短,適合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之病患。目前健保是屬於:有條件部分給付 。

     

    符合四大條件 患者可使用健保給付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已有健保部分給付,患者須符合四大給付條件:

    一、患者有第二級到第四級的心臟衰竭症狀

    二、以超音波判定心臟瓣膜已嚴重狹窄

    三、由兩位心臟外科醫師判斷患者不適合進行開胸手術

    四、預期患者接受手術後,未來能存活約1年以上。透過精密的檢查,醫療團隊可協助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確認是否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