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衛教專欄

Print
    放射線治療-子宮頸癌

    一、 一般說明

      子宮頸癌曾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隨著衛生環境改善及健康政策推廣,針對我國國中女生提供公費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鼓勵女性自30歲始每年接受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希望能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並即早發現早期治療,以提升女性健康。

      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包含手術與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兩種,依據診斷時的腫瘤分期及患者年齡和健康狀況來做選擇。大致而言,早期子宮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若腫瘤侵犯到子宮頸旁組織(parametrium)或其他器官、出現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或具有其他風險因子(如:腫瘤大於4公分、子宮頸深度侵犯、微小淋巴血管侵犯),根據過往研究發現,接受治癒性同步化學放射治療與手術後加上輔助性放射治療的療效相同,但前者副作用較低,因此會建議患者直接接受同步化學放射治療。

    治癒性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包含針劑的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兩部分,放射治療又可分為體外及體內放射治療兩種型式:體外放射治療俗稱外電,治療開始前會先安排電腦斷層定位,患者依據醫師的建議配合於治療前漲膀胱並避免便秘;體內放射治療又稱近接治療,俗稱內電,治療前由醫師經陰道放置導管至子宮腔和陰道上端,過程中會有下腹痠漲、疼痛及異物感,可於放置前使用止痛藥輔助,於每次治療後會盡速移除導管,治療後有些許陰道出血屬於正常現象,治療當天可準備衛生棉就診。

    二、如何自我照顧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與照射範圍有關,體外放射治療主要包含下腹及骨盆腔,對腸道及泌尿系統影響較大,療程中常見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頻尿、小便灼熱疼痛等症狀;而體內放射治療則涵蓋子宮頸和子宮腔,對鄰近直腸和尿道有局部影響。於放射治療期間,飲食可採少量多餐,並避免高纖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減少腸胃道症狀;小便不適則可多喝水來改善。您可於每週看診時與醫師討論相關症狀,必要時醫師會開立藥物協助您減輕不適。

    三、何時應就醫

    在放射線治療結束後,應依據醫師建議定期於門診追蹤,除了追蹤腫瘤控制情形外,也應密切評估放射線治療可能產生的慢性副作用並適切處理。若在約診日期前有任何不適,則需提前回診。

     

    警語: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取代醫師診斷與相關建議,若有身體不適,請您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