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鼻炎
胡瑞潔醫師(112-09-01)
凡是鼻內的發炎,通稱為鼻炎,而發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細菌、過敏、藥物、內分泌失調與職業等。鼻炎的症狀包括鼻內發癢、打噴嚏、流鼻涕(水)、鼻塞等。而這些症狀偶爾也會在正常人發生,所以並不是鼻炎之特異性臨床症狀。因此,區別正常人及鼻炎病人,端賴病史和症狀之輕重、長短、頻率而定。由過敏原(allergens)所引起的鼻炎,就稱為過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過敏性鼻炎會影響氣喘的嚴重度,所以正確的診斷過敏性鼻炎並訂定適當的治療計畫是很重要的。
根據各國流行病學的調查,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約10%-25%。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溼熱、溫差大,且空氣污染嚴重,過敏性鼻炎就更常見了,估計台灣的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約5-20%;父母一方有病,其子女約29%機率會罹病,如父母雙方都患病,則子女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更高達47%。另外過敏性鼻炎病人約17~19%合併氣喘,而56~74%氣喘病人可能合併過敏性鼻炎。過敏原方面,台北榮總曾以多種同時特異性抗體過敏試驗 (multiple antigen simultaneous test, MAST)測試1855位病人,發現對塵(mite)過敏的患者最多,佔68.59%,其中屋塵佔34.7%、粉塵佔33.8%、其餘依次為家塵、螃蟹、蟑螂、蝦、貓、蛤、狗、狗牙根(Bermuda grass)、混合花草、黃豆、花生、羽毛、蛋白、牛奶、魚、黴菌、小麥、牛肉、蛋黃等。測出過敏反應的患者,其年齡分佈為11至20歲佔最多42%,其次為10歲以下27.5%,21至30歲佔16.2%,大於40歲者較少。
過敏性鼻炎患者接觸到過敏原後,體內免疫系統產生對該抗原(即過敏原)的特異性IgE抗體,此抗體附著於上呼吸道黏膜上的肥大細胞(mast cells) 與嗜鹼性細胞(basophils)的細胞膜表面,當患者再次接觸到過敏原時,與體內附著於肥大細胞上的特異性IgE抗體結合,而產生抗原抗體免疫複合體,刺激肥大細胞,而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血小板活性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AF)等及其他新形成之發炎性化學介質包括leukotrienes (LTB4及LTC4)、prostaglandins(PGD2)等,引起鼻癢、打噴嚏、流鼻水與鼻塞等症狀。同時吸引各種白血球包括中性球(neutrophils)、嗜伊紅性細胞(eosinophils)、嗜鹼性細胞、T淋巴球(T-lymphocytes),延長過敏反應的時間並加重症狀。因為上皮細胞屏障受到破壞、接受體敏感度增加、神經傳導性改變,慢性過敏患者甚易受到非特異性因素刺激,如接觸冷空氣、情緒改變及空氣污染等而加重症狀。
治療過敏性鼻炎有很多種方式,最重要的是避免接觸過敏原,急性症狀發作時,先給予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可有效改善鼻癢、打噴嚏及流鼻水的現象,且減少了服用第一代抗組織胺的嗜睡負作用。鼻塞時可服用含血管收縮劑的抗組織胺藥物,如本院的rotec,或同時使用含肥大細胞穩定劑(如cromolyn)或類固醇的鼻噴劑或口服leukotriene接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
過敏性鼻炎是一很常見、擾人的疾病,正確的診斷、避免接觸過敏原與適當的藥物治療,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最有效的方法。